灵山中学高考成绩,灵山中学高考成绩最新消息
一所县城高中的破茧与突围
晨光熹微中的灵山中学,百年老樟树的叶尖还挂着晶莹的露珠,教学楼前"敦品励学"的石刻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2023年高考放榜日,这所坐落在湘西山区的县城高中,用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600分以上考生较去年翻番,本科上线率历史性突破65%,更有一位名叫林晓寒的农村女孩,以理科678分的成绩摘得全市理科桂冠,当这份成绩单在家长群、朋友圈中疯传时,校长陈远山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操场上晨读的学生们,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欣慰与深沉的思索。
破壁者:在资源夹缝中寻找光
"灵山的教育,从来不是'蛮干',而是'巧干'。"陈远山校长办公桌上的相框里,是他十年前初到灵山时的照片:瘦削的青年站在斑驳的教学楼前,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这所创建于1958年的老校,曾经面临着县城中学共同的困境:优质师资被省会名校如抽水机般挖角,优质生源持续流失,教学设施日渐陈旧,2018年,当隔壁县的重点高中开始"掐尖"招生时,灵山中学的中考录取线甚至跌到了全县第三。
转机出现在2020年,教育部"强基计划"出台后,陈远山敏锐地意识到:"我们拼不过人家的硬件,但可以拼特色,拼精神。"学校迅速组建了竞赛教练团队,由数学教研组组长周建国领衔,这位在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殊荣的"老教师",带着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教师,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设竞赛拓展课,没有专用教室,他们就借用实验室、甚至会议室;缺乏辅导资料,老师们连夜手编讲义,油印机在深夜的灯光下嗡嗡作响,2023年,物理学科竞赛教练李娟带着学生张伟斩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二等奖,这是灵山中学在该赛事上零的突破,更是学校特色办学之路的一座里程碑。
更艰难的是师资建设,为留住优秀教师,学校推行"青蓝工程",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位学科教研的带头人,语文教师赵敏还记得刚入职时的忐忑:"我的师傅王老师每周至少听三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甚至连板书的布局、字体的美观都会逐字逐句地点评。"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让灵山中学的教师队伍在五年内实现了学历和教学能力的双重飞跃,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已达42%,高级、正高级教师数量位居全县之首。
筑梦者:让每个生命都找到自己的坐标系
"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农业的精耕细作,需要因材施教,静待花开。"这是陈远山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灵山中学,每个学生都有一份沉甸甸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从入学第一天起,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就会像园丁记录植物生长一样,细致地记录学生的兴趣特长、薄弱学科、性格特点乃至职业倾向等信息,针对农村学生占比高达78%的校情,学校还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乡土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周边的茶园、林场,将生物、化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让知识在田野间生根发芽。
林晓寒的成长档案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她高一参加"校园科技节"时,用废旧零件和塑料瓶制作的简易净水装置,这位来自杨家寨的侗族女孩,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奶奶一手带大,起初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卑,生物老师王芳在一次家访中,发现她对自然科学有着近乎痴迷的浓厚兴趣,便力荐她加入科技创新社团。"晓寒的悟性很高,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只是缺乏自信和展示的舞台。"王芳回忆道,为了让她在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老师们带着她反复修改方案,甚至自费购买实验材料,她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项目获得省级二等奖,这次经历彻底点燃了这个女孩心中的火焰,让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学习困难的学生,灵山中学则推行精准化的"导师制"——每位老师负责5-8名"临界生",每周至少进行两次一对一的"靶向辅导",数学老师刘强带的"小班"里有位叫陈浩的男生,数学成绩常年徘徊在及格线以下,刘强发现他酷爱打游戏,便巧妙地从游戏里的概率问题、伤害计算入手,慢慢引导他发现数学的逻辑之美与思维之趣,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陈浩的数学成绩从42分奇迹般地飙到108分。"刘老师说我不是学不会,只是没找到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这个曾经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男孩,如今已成为某重点大学数学系的新生。
守望者:用热爱点燃教育的星火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守望,需要静待花开。"这是教导主任李娟深信不疑的教育信条,在灵山中学,有一个延续了十年的温暖传统:每年高考期间,老师们会自发组织"送考团",穿着统一的红色T恤,在考点外列队,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坚定的眼神为学生们加油鼓劲,这个无声的仪式,成为无数灵山学子心中最温暖、最坚实的后盾。
2023年高考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考生们措手不及,语文老师张丽丽撑着一把大伞站在考点外,看到有个学生忘带伞,立刻脱下自己的外套罩在学生头上,自己却任凭雨水打湿衣衫,这个场景被一位家长拍下发在朋友圈,配文朴实却感人至深:"灵山的老师,比亲人还亲。"这样的温情故事,在灵山中学每天都在上演——班主任深夜背送发烧的学生去医院,食堂师傅悄悄为贫困学生多加一勺菜,宿管阿姨像母亲般为学生缝补校服……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汇聚成了爱的暖流。
更令人动容的是老师们的默默坚守,英语教师王芳,丈夫在县城另一所学校任教,夫妻俩每天早上6点从家出发,晚上10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年幼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有时候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心里会泛起一阵酸楚,觉得亏欠他太多,但一想到教室里那些求知的眼睛,想到家长们殷切的期盼,就又咬牙坚持了下来。"正是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让灵山中学的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校园,灵山中学的教学楼次第亮起温暖的灯火,与远处层峦叠嶂的青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陈远山校长站在操场边,聆听着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耳边仿佛又响起那位老教育家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灵山中学用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在山区教育的贫瘠土地上,培育出了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这份高考成绩单,不仅是冰冷的数字突破,更是一份由热爱、坚守与智慧共同书写的"灵山答卷",当教育回归本真,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或许就是灵山故事给予中国教育最珍贵、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