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 高考,南外高考2025
《梧桐道上的晨光》
梧桐道上的晨光
六月的南京,梧桐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一首悠扬的夏之歌,阳光透过叶隙的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仿佛时光被打碎,洒满了南外高三教学楼的门前,一群身着蓝色校服的少年,三三两两地聚在香樟树下,姿态各异,有人低声背诵着《逍遥游》,声音里带着对远方的向往;有人对着错题本紧锁眉头,笔尖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试图叩开知识的另一扇门;还有人正奋笔疾书,那不是日记,而是写给未来的信笺,而高考,便是这封信必须投递的第一个,也是最郑重的驿站。
在南外,“高考”二字,从来都沉甸甸的,这所被誉为“中国外交官摇篮”的学府,从学生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学霸”的标签便如影随形,他们曾是初中校园里最耀眼的存在,习惯了用满分和奖状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南外的世界太大,星辰太多,教学楼前那排挺拔的水杉,每一棵都曾是一方天地里的佼佼者,如今却在这片广阔的森林里,为了汲取更多的阳光,不得不奋力向上,在无声的竞争中,重新学习谦逊与协作。
林薇,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悄然生长的一棵小树,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高一第一次月考,数学成绩栏里那个刺眼的“92分”——在南外,这几乎是一个“灾难性”的分数,那个夜晚,她独自坐在宿舍的书桌前,窗外是清冷的月光,窗内是试卷上鲜红的叉,她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南外的老师似乎总有一双温柔而睿智的眼睛,他们不会因一次考试就否定一个学生,更在意的是你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正如她的班主任老王常说的那句话:“高考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重要的不是你冲得多快,而是能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呼吸频率,跑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高三的生活,被切割成无数个精准的碎片,清晨六点的早读,天色微亮,书声琅琅;课间十分钟,是刷完一套英语阅读的极限挑战;午休时,趴在课桌上小憩的二十分钟,是短暂的充电;晚自习后,留在教室里与老师探讨的身影,是梦想在夜色中燃烧的证明,林薇的书桌上,永远堆砌着五颜六色的笔记本,像一座微缩的知识堡垒,蓝色的,是语文古诗文里的风雅与气度;红色的,是数学错题旁的反思与警醒;绿色的,是英语范文的韵律与远方;黄色的,是历史时间轴上的兴衰与荣光,这些笔记本,不仅拼凑着她对知识的理解,更拼凑着她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南外,学习绝非生活的全部,每周三下午的“无作业日”,是这片紧张乐章中一个灵动的休止符,模拟联合国的代表们在报告厅内引经据典,唇枪舌剑;文学社的成员们在梧桐树下,用声音编织诗与远方的梦;机器人社团的成员们在实验室里,让冰冷的机械臂舞动出科技的火花,林薇是校刊《南外人》的主编,每个月,她都要和编辑们在灯光下熬夜奋战,为一个标题、一张、一句引言反复斟酌,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话语早已深入人心:“我们不仅要培养会考试的学生,更要培养会生活、懂思考、有情怀的人。”这,是南外独特的育人哲学。
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从三位数锐减到两位数,空气中的紧张感也日渐凝重,但南外的少年们,总有自己的解压密码,晚自习后,有人会在操场夜跑几圈,对着浩瀚的夜空呐喊,仿佛将所有的压力都抛向了宇宙;有人会抱着吉他,坐在教学楼的台阶上,弹唱那首《平凡之路》,歌声里既有迷茫,也有坚定;还有人会拉着好友,溜达到学校后门的小吃摊,捧一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让滚烫的滋味熨帖疲惫的身心,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成高三记忆里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
考试前一天,林薇像往常一样来到空无一人的教学楼,这里异常安静,只有保洁阿姨擦拭玻璃时发出的轻微声响,她走到自己常坐的座位,指尖轻轻抚过桌面上一道浅浅的刻痕——“未来可期”,那是去年她和同桌一起刻下的,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在课桌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了三年前刚入学的自己,背着双肩包,眼神清澈而好奇,打量着这个即将承载她整个青春的地方。
高考那两天,南京下起了缠绵的小雨,南外考点外,老师们身着统一的红色T恤,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高举着“加油”的牌子,眼神里满是期许与鼓励;家长们撑着伞,在警戒线外来回踱步,眼神里藏不住的紧张与爱意;学生们穿着蓝色校服,互相击掌,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着最坚定的力量,林薇走进考场前,最后一次回头望向教学楼顶的钟,时针正指向八点,那一刻,阳光穿透云层,恰好洒在她的肩上,一如过去三年的每一个清晨,温暖,明亮,充满希望。
成绩出来那天,林薇正在图书馆做志愿者,当指尖在屏幕上划过,看到那个理想的分数时,心中没有想象中的狂喜,而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她想起了老王的话:“高考是一扇门,推开它,你会发现世界远比想象中更广阔。”后来,她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深知,在南外的三年,真正教会她的,从来不是如何考出一个漂亮的分数,而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内心的从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欣赏他人的光芒,如何在迷茫的十字路口依然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选择。
又一年六月,南外的梧桐道上,再次迎来了一群身着蓝色校服的少年,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段被试卷和汗水浸透的时光,将会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行囊,就像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白的课桌,承载过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清晨;就像那些写满笔记的课本,记录着思想与知识的碰撞;就像那些一起哭过笑过的伙伴,见证了彼此最真挚的成长,南外的高考,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战役,而是一段成长、梦想与青春的集体记忆。
当晨光再次洒满梧桐道,照亮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我们知道,又一个未来的故事,正在这里悄然书写,而高考,不过是这个故事里,一个温柔而充满无限可能的逗号,引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