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高考,逍遥游高考背诵部分
《逍遥游》高考:一场心灵的振翅
逍遥游高考
考场之上,唯有风扇在头顶嗡鸣不休,如一只不知疲倦的巨蝇,将窗外盛夏的蝉声与阳光一并搅碎,又吹拂在考生们汗湿的鬓角与紧绷的脊背上,试卷摊开在眼前,那密密麻麻的印刷字迹仿佛化作一群群细小的、游动的鱼,在纸面上浮动不定,笔尖悬停在半空,迟迟未能落下,心却早已沉入一片混沌的海域——那里波涛汹涌,名为“前途”的巨浪不知将我推向何方。
“逍遥游”,这题目如同一道惊雷,猛地劈开了试卷的方寸之地,也劈开了我心中那片被分数与排名填满的迷惘,庄子笔下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巨鸟,此刻竟如一道闪电,照亮了这考场四壁的逼仄,它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那是一种何等壮阔的自由?这自由于此刻的我而言,却显得如此遥远,仿佛隔着千山万水,遥不可及。
我们这一代人,自幼便被置于一条名为“高考”的湍急河流之中,父母是岸上的纤夫,老师是掌舵的舟子,无数同窗则是奋力争渡的同伴,我们被教导着要像那鲲鹏一般,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便要一飞冲天,抵达名为“名校”的南冥,书包日益沉重,镜片日益增厚,而目光中的光亮,却似乎在日复一日的习题与模拟考中,渐渐黯淡,我们习惯了在题海中泅渡,习惯了用分数丈量自己的价值,习惯了将“成功”二字,窄化为录取通知书上那所大学的名字,我们如同被精心饲养的鸟儿,习惯了笼中的安稳,却渐渐忘记了天空的辽阔,忘记了翅膀本该拥有的力量与方向。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如是说,考场中此起彼伏的笔尖摩擦声,考生们轻微的叹息与咳嗽,甚至窗外那不知疲倦的风扇声,不正是这“生物之以息相吹”的生动写照吗?我们都是这宇宙尘埃中微小的存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向前,再向前,在这集体性的“息相吹”中,个体的“逍遥”又在哪里?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狂奔,当“成功”被定义得如此单一而坚硬,我们是否还有余裕,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追寻那真正属于自己的“南冥”?
我想起了那只学鸠,嘲笑着大鹏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它的世界里,榆枋之间便是全部的天地,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已自得矣,我们何尝不也常常如这只学鸠?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揣度那无限的可能;用眼前的苟且,去否定远方的高度,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偏离那条被众人所认可的道路,于是宁愿在安全的范围内扑腾,也不愿尝试一次振翅高飞的冒险,庄子告诉我们,“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生命的意义,或许本就不在于用一把统一的尺子去衡量,而在于是否敢于突破自我的局限,去体验不同维度的广阔。
高考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座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还是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梁?它是一次残酷的筛选,还是一次自我发现的契机?或许,它既是前者,也是后者,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若将其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便如同将翅膀系在了一根固定的柱子上,看似安全,实则失去了飞翔的自由,若将其视为一次成长的历练,一次积蓄力量的过程,那么无论结果如何,这段经历本身,都将是我们生命长河中一段宝贵的航程。
真正的“逍遥”,并非逃避现实的虚无缥缈,也非不思进取的消极躺平,它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智慧与勇气,它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在背负了沉重的责任之后,依然能仰望星空;是在众人都埋头赶路时,依然记得为何出发,高考这场战役,无论胜负,我们都将走出考场,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那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大鹏,翱翔于九天之上;也可以选择成为一只从容的蝴蝶,在花丛中自在起舞;甚至可以成为一棵树,深深扎根于大地,默默生长,自成风景。
笔尖终于落在了纸上,不再犹豫,我写下“逍遥游”,写下那只背负青天的鹏,也写下那只安于榆枋的学鸠,更写下了此刻心中那份逐渐清晰的澄澈,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逗号,而非句号,它或许会暂时决定我们脚下的起点,却无法定义我们生命的高度与广度,真正的考场,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唯有心灵获得了解放,拥有了那份“无所待”的自在与勇气,我们才能真正地“逍遥游”,在这名为“人生”的无限宇宙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壮丽篇章。
风扇依旧在吹,但此刻,我感到的不再是逼仄与燥热,而是一股清风,正托起我隐形的翅膀,准备飞向那片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的南冥,窗外,蝉鸣依旧,阳光正好,而我的世界,已然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