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城市的褶皱里
上海,这座以光速生长的城市,它的天际线是摩天大楼笔直的棱线,它的脉搏是地铁呼啸而过的风声,我们习惯了在陆家嘴的玻璃幕墙下仰望,习惯了在南京路的霓虹灯里穿梭,习惯了谈论浦东的日新月异与浦西的百年风华,我们谈论上海,谈论的是它的宏大叙事,是它的国际视野,是它作为“魔都”的传奇色彩,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下,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褶皱里,藏着另一番上海——一个更真实、更温暖、也更具生命力的上海。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我为了躲避突如其来的阵雨,一头扎进了一条弄堂,弄堂的名字早已被岁月磨得模糊,只剩下青砖墙上斑驳的痕迹,和墙角那株被岁月压弯了腰的石榴树,雨点敲打着油毡顶棚,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声响,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我站在一家裁缝店的屋檐下,看着雨水在地面汇成细流,带着落叶与尘埃,蜿蜒流向未知的方向。
裁缝店的门虚掩着,从里面透出昏黄的光线,我轻轻推开门,一股混合着布料、樟脑丸和时光的味道扑面而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坐在缝纫机前,脚踩着踏板,机器发出“嗒嗒嗒”的声响,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老朋友在低语,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着,眼神专注而柔和,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她手中的那块布料上。
“进来躲雨吧,外头雨大。”老太太抬起头,冲我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我有些拘谨地道了谢,在店里唯一的一张木凳上坐下,店里不大,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布料,有的颜色已经褪去,有的还带着崭新的光泽;桌子上摆着针线盒、顶针、还有一把布满划痕的剪刀,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这条弄堂、这座城市的过往。
“这条弄堂,可有年头了。”老太太仿佛看出了我的好奇,停下手中的活计,指着窗外,“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看着它从一片瓦房,变成现在的样子,以前啊,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吃饭,小孩子光着脚丫在巷子里追跑,热闹得很,现在人少了,都搬到高楼里去了。”她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淡淡的怀念,像是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却又深深烙印在心底的故事。
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天气聊到家常,又聊到她年轻时的故事,她说她丈夫曾是工厂里的老师傅,一双巧手能修好各种机器,几年前走了,留下她和这台老伙计,她说她儿子在国外,劝她搬去一起住,但她舍不得这里:“这里有我的根,有我的记忆。”
雨渐渐小了,天空泛起一丝微光,我起身告辞,老太太执意要送我一把她刚缝好的伞,说:“外头还潮,拿着挡挡。”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走出弄堂,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泽,我撑开那把伞,伞面是朴素的格子布,针脚细密而均匀,带着一种手作的温度。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常常谈论的上海,那些速度、效率、未来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这座城市的表象,而真正构成这座城市灵魂的,是那些藏在褶皱里的故事,是像老太太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一份手艺,一段记忆,一种温情,他们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城市的记忆细胞,他们让这座钢筋水泥的森林,有了温度,有了人情味。
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是上海的封面,而那些弄堂、那些小店、那些平凡的人们,则是上海的内页,内页或许没有封面那般光鲜亮丽,却承载着最真实、最动人的内容,它们是城市的根,无论城市的枝叶如何向天空伸展,根永远深扎在泥土里,汲取着养分,支撑着整棵大树的生长。
走在重新变得喧嚣的街道上,我手中的那把格子布伞,仿佛有千斤重,它不仅仅是一件避雨的工具,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上海的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它的宏大与平凡,连接着它的光鲜与质朴,我知道,无论这座城市未来如何发展,如何日新月异,这些藏在褶皱里的温情与记忆,都将永远存在,成为上海最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我们这些生活在这里的人,心中最柔软的慰藉,因为,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家,是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