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山西2017高考难吗,2017年山西高考难吗

教育 2周前 (11-11) 1124

《晋土答卷:2017,那些刻在煤尘里的青春》

《晋土答卷:2017,那些刻在煤尘里的青春》

2017年的盛夏,三晋大地被热浪包裹,汾河谷地的麦浪翻滚,送来一阵阵成熟的馨香,但这股暖意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另一种气息——那是三十万考生心中,混合着汗水与焦虑的紧张,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划破长空,走出考场的学子们仰望着被煤尘与暑气染成灰白色的天穹,有人掩面而泣,有人长舒一口气,但更多人心中,依旧悬着一块巨石,这道横亘在无数三晋学子命运路口的考题,究竟有多难?

命题者的“晋式陷阱”

那年山西高考的语文试卷,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让无数考生在古诗文阅读的幽径中迷失了方向,全国卷Ⅱ的《后汉书·阴兴传》选段,跳出了“二十四史”中那些耳熟能详的高频篇目,将聚光灯投向了东汉外戚阴兴“谦让散财”的冷门典故,文中“躬履途泥,率先天下”的细节,描绘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躬身力行;而“虽休休有言,既服之矣”的生僻句式,则如一道无形的门槛,将那些习惯于在题海中“刷题”、依赖死记硬背的考生,无情地挡在了门外。

真正的“杀手锏”藏在数学卷的“函数与导数”大题中,命题组以一种近乎“残忍”的匠心,将山西区域经济的脉搏融入了冰冷的数学模型,一道某煤炭企业“去产能”的题目,将产量与成本的变化关系抽象为一个复杂的分段函数,要求考生计算出“利润最大化”时的生产规模,这道题,不仅是对数学建模能力的终极考验,更是一道深刻的现实叩问——它暗含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宏大叙事的关照,那些平日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生,面对着“产能”“成本”“利润”这些与家乡产业息息相关的陌生表述,瞬间陷入了茫然与混乱。

“就像在黝黑的煤堆里寻找一颗微小的钻石,明明知道它就在那里,却怎么也抠不出来。”一位太原考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这种“难”,并非偏难怪的刁难,而是一场对知识迁移能力、现实洞察力与综合素养的“降维打击”,它是命题者用三晋大地的厚重与沉郁,织就的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考验着每一位考生能否真正读懂脚下的这片土地。

煤城考生的“双重战场”

在吕梁山脉褶皱深处的一所高中,考生李晓峰的铅笔在草稿纸上划出深深浅浅的痕迹,每一道笔痕都像一道划开命运的刻痕,他的父亲是名老矿工,黝黑的皮肤上刻着煤尘的印记;母亲在家务农,脊背因常年劳作而微驼,家中斑驳的墙上,“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八个大字,是他唯一的灯塔,高考前三个月,父亲在井下的一次意外中受伤,昂贵的医药费像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全家的心头,晓峰的夜晚变得格外漫长,窗外是矿区永不停歇的机械轰鸣,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他与命运对抗的唯一武器,在寂静中回响。

李晓峰的故事,是2017年山西无数考生的缩影,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的高考生们正身处一个独特的“双重战场”:他们不仅要和全国的考生争夺本就有限的优质大学名额,更要在内心深处背负起家庭对“阶层跃升”那沉甸甸的期待,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的一本录取率仅为1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省农村考生占比超过60%,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能踩上一本线,就意味着真正“跳出农门”,改变家族的命运轨迹。

“我们村里的娃,考不上好大学,除了挖煤,还能干什么?”一位高中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哽咽着说,当城市里的孩子在规划着暑假的海外游学营时,山西农村的考生正蹲在滚烫的田间地头帮家里抢收玉米;当有人在网上抱怨“数学最后一道题太难了”时,有人正就着一盏昏黄的白炽灯,在三年没换过的台灯光晕里,一遍遍演算着未来,这种难,是资源禀赋与教育不均衡在个体命运上叠加的阵痛,是青春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刻下的最深、最坚韧的沟壑。

晋地教育的“破茧之路”

2017年的高考之“难”,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山西教育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当省会太原的重点中学拥有着顶尖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时,吕梁、忻州的一些偏远农村中学,一间多媒体教室或许还是奢侈品,一位乡村英语老师曾这样回忆:“我们班50个学生,只有一本翻烂了的英语词典,大家排着队轮流看,听力考试时,全靠一台老式录音机,声音时大时小,学生只能靠猜和蒙。”

困境之中,总有不屈的灵魂在奋力突围,晋城市的一所高中,老师们没有等待,而是自创“土题库”——将历年高考题按知识点拆解,再结合山西本地的产业特点,编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例题;临汾的农村中学,老师们利用周末组织“送教下乡”,让县城的名师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考生们自身的坚持:有人每天徒步两小时,翻山越岭去上学;有人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背诵课文到深夜;有人在高考的前一天,还在帮家里收完最后一棒玉米。

正是这种源于土地的坚韧,让“难”最终没有压垮他们,2017年,山西有12名农村学子考入清华北大,比前一年增长了20%;一所山区高中的理科状元,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他的志愿朴素而坚定:“学成归来,要在家乡建一所更好的学校。”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为“难”这个字眼,注入了最厚重、最温暖的注脚——它并非命运的终点,而是晋地教育破茧成蝶的序章。

十年后的今天,当那些2017年的考生回望那个夏天,或许会恍然大悟:那一年山西的高考,难的,何止是一道数学题背后所映射的经济转型之困?难的,又何止是一场考试所承载的整个家庭的殷切希望?难的,更是资源匮乏地区教育突围的千钧重负,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难,才淬炼出了三晋学子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就像汾河岸边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越是风沙肆虐,它的根系便扎得越深,枝叶也愈发昂扬向上。

那年的考卷或许早已泛黄,但那些在煤尘与汗水交织的岁月里,被深深镌刻下的青春,却永远闪耀着奋斗不息的光芒,成为三晋大地上最动人的史诗。

2017高考答案二卷,2017年高考二卷答案
« 上一篇 2周前 (11-11)
高考报志愿服从调剂,高考报志愿服从调剂是怎么调剂的
下一篇 » 2周前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