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优秀段落,高考作文优秀段落摘抄
在断裂处生长
当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总有一些深邃的断层如天堑般横亘其间,看似隔绝了过往与未来,将时间的经纬无情斩断,文明的种子却总能在这些破碎的罅隙中,以惊人的韧性与执着,汲取黑暗中的养分,倔强地萌发、生长,并最终重新编织起时间的经纬,这种韧度,并非对过往的简单复制与拼凑,而是一种在断裂处汲取新生力量的创造性生长,是文明在毁灭与重生的烈火中反复淬炼出的永恒智慧。
断裂,往往是文明淬炼的烈火,亦是重生的熔炉。 古巴比伦王国在战火中倾颓,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虽遭损毁,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朴素正义理念却并未随之湮灭,反而如星火般在人类法律的长河中点燃了理性的启蒙,庞贝古城被维苏威火山的灰烬瞬间掩埋,那些凝固在火山灰中的生活场景——从面包房的碳化麦粒到贵族别墅的壁画——却成为后人窥见古罗马文明最鲜活、最真切的社会切片,正如凤凰涅槃于烈火,文明的断裂绝非终章,而是蜕变的序曲,当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在亚历山大帝国的铁蹄下与东方文化猛烈碰撞,上演的并非单向的覆盖与征服,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双向滋养,希腊的哲学思辨与数学逻辑在两河流域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波斯的宏伟建筑艺术与埃及的古老天文知识又反哺希腊,最终在断裂与交融的土壤中,催生了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港那无与伦比的学术辉煌,这种断裂中的融合,正是文明韧度的最有力证明:它不惧破碎,反而能在破碎的碎片中,淬炼出更为璀璨、更为包容的新图景。
在断裂处生长,需要的正是“守正创新”的古老智慧。 中华文明的五千年长河中,断裂与重生从未停歇,周代商而立,并未全盘否定商朝的礼乐制度,而是“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在继承中注入“德”的内核,完成了从神权到民本的伟大跃迁,汉代秦而兴,毅然摒弃了秦朝的严刑峻法与苛政,却巧妙地采纳并优化其郡县制框架,最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成熟治国之道,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文化在西方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下看似支离破碎,但鲁迅先生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清醒与决绝,在《狂人日记》的犀利笔锋下撕开封建礼教的虚伪面纱,却从未否定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独特美学与生命力;梅兰芳将京剧程式化表演推向艺术巅峰,同时又大胆融入现代舞台的声光技术,让古老艺术在断裂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光彩,这种在断裂中坚守文化根脉、在裂变中汲取时代精神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核心密码。
断裂处的生长,更离不开无数个体对文明的“点灯”与“传火”。 当罗马帝国陷落,宏伟的图书馆与典籍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文明的火炬似乎即将熄灭,一群群爱尔兰修士却选择隐入偏远的修道院,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笔一划地手抄、校对、保存着拉丁文典籍,用羊皮纸这一脆弱的载体,为后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思想火种,当欧洲尚处于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但丁用《神曲》的磅礴诗篇唤醒了沉睡的人文主义精神,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大胆讴歌人性的光辉与尊严,他们如同在文明的长夜中点燃的孤灯,虽微弱却坚定,汇聚成驱散黑暗的星河,正如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言:“文明是穿越时间的长河,每个人都是摆渡人。”个体的坚守与创造,看似微小,却能在文明的断裂处架起一座座无形的桥梁,让智慧的薪火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站在当下回望,文明的断裂从未停止,甚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 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的多元碰撞,都在不断重塑着文明的形态,催生着新的“断裂”,但正如坚韧的种子能在石缝中破土而出,文明总能在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断裂处,找到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对过往的深刻敬畏与反思,源于对当下的勇敢接纳与创新,更源于每一个“摆渡人”对文明火种的虔诚守护,当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精妙的平衡,在毁灭与重生的循环中不断汲取智慧,文明的韧度便会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延续,生生不息,断裂,从来不是文明的终点,而是它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未来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