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江西录取,2017江西高考录取分数
一场没有硝烟的突围战
2017年盛夏,赣江两岸暑气蒸腾,空气中弥漫着千万个家庭焦灼的期盼,当零点的钟声划破夜空,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网站瞬间被汹涌的人潮击垮,刷新按钮的每一次点击都牵动着百万人的心弦,这场牵动全省神经的高考录取大戏,在数字洪流的裹挟中正式拉开帷幕,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的江西,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关乎命运突围的集体战役,是一场考验智力、毅力与运气的综合较量。
南昌二中的考生李明在刷新页面的手心已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的分数恰好压在一本线之上18分,这个来自红谷滩新区的普通男孩,三年前在重点中学的激烈选拔中脱颖而出,却始终在重点班的排名战中步履维艰,当"南昌航空大学"的录取结果终于跳出屏幕时,母亲颤抖的手指在日历上郑重画下红圈——这是他们家族史上第一个考上一本的孩子,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而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山区小镇,同样压线的女孩张薇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困境:她的分数刚好够到省内一所二本院校的门槛,但父亲在工地意外摔伤的医药费单据,正无声地压在抽屉底层,经过辗转反侧的思考,她最终选择了学费更为低廉的本地师范专科学校,将本科梦想小心翼翼地折叠进录取通知书的信封里,期待来年再战。
九江市的重点高中校园里,班主任陈建国正对着电脑屏幕长舒一口气,他所带班级的本科上线率历史性地突破了90%,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清晨六点的朗朗书声和深夜十点的点点灯火,他清晰地记得班上那个叫王磊的男生,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靠摆小摊补贴家用,孩子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用磨破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下每一道错题,当江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时,这个向来坚强的男孩抱着班主任泣不成声,在江西,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不同角落上演,高考分数如同精密的筛子,将年轻的人生筛向截然不同的轨道,有的通向繁华都市,有的回归乡土家园。
赣江畔的某所三本院校招生办内,负责人刘主任正面对着比往年更为冷清的咨询场面,2017年,江西高考录取率首次突破85%的关口,但本科录取率仍停留在不足40%的现实,随着本科批次合并的政策全面落地,传统意义上的"三本"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刘主任翻阅着厚厚一摞报名表,发现许多考生宁愿选择省外的二本院校,也不愿留在本地就读。"现在的高考生和家长越来越理性务实了,"他无奈地叹息道,"他们宁愿去长沙、武汉读个二本,也不愿留在南昌读个三本,就业平台的差异太明显了。"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古老实验室里,新生林晓正全神贯注地调整着拉坯机的转速,这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姑娘,从小在瓷泥堆里长大,文化课成绩并不突出,却在专业考试中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她的录取通知书上印着"设计学类"的字样,学费比普通专业高出近三分之一,为了这笔学费,父母在陶艺街摆了十多年的地摊。"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总比虚度光阴强,"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拍着女儿的肩膀,"景德镇自古靠手艺吃饭,饿不着。"在江西这样的传统工艺大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职业教育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在匠人精神中实现人生价值。
当录取工作渐入尾声,赣江两岸的万家灯火渐渐稀疏,在南昌站的嘈杂候车室里,即将奔赴外省求学的学子们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箱子里装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和自己的青春梦想,来自上饶的农村考生周强,手里紧紧攥着东北某所普通一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眼神里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对远行的深深忐忑,他永远记得出发前父亲塞给他的那叠皱巴巴的零钱,那是全家省吃俭用三个月的积蓄,当火车缓缓开动时,他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家乡轮廓,突然彻悟这场高考战役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检验,更是一次勇气与选择的成人礼,教会他们在命运的分岔路口做出无愧于心的抉择。
2017年的江西高考录取,最终以82.6%的整体录取率和38.9%的本科录取率落下帷幕,在赣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深刻改变着无数年轻人的命运轨迹,当录取通知书的油墨味渐渐散去,那些承载着梦想的纸片,终将成为人生长河中最珍贵的航标,指引着年轻的生命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而江西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也在每一年的七月,继续书写着奋斗与希望的新篇章,见证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