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卷2语文,高考卷2语文作文
《墨痕深处的星光》
高考语文卷二的答题卡上,钢笔尖在"材料作文"的方格间悬停了许久,窗外的蝉鸣搅动着六月的燥热,而窗内的少年正与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悄然相遇,这场对话的起点,是泛黄书页间散落的墨痕,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光,更是每个生命在时代浪潮里寻找精神坐标的永恒命题。
材料中那位古籍修复师的身影,忽然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发现了封存千年的佛经,那些用汉文、梵文、粟特文写就的经卷,在幽暗洞窟中散发着穿越时空的微光,当斯坦因用几块银元换走满满二十四箱经卷时,谁能想到这些散落在异国他乡的"天书",会在百年后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密码?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修复师手中的毛笔,在残破的经卷上小心翼翼地填补着历史的裂隙,让文明的火种在当代重新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种修复与传承,在当代中国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着,故宫博物院的青年文物医生们,用CT扫描技术为古画做"体检",让千年画卷重焕生机;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中,水下舞蹈《祈》让洛神赋的翩跹身影重现人间,舞者的水袖如流动的墨色,在水中勾勒出千古风华;年轻博主李子柒用镜头记录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让亿万网友隔着屏幕闻到笔墨的清香,感受到生活的诗意,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文化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活水,当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遇,当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碰撞,文明的生命力便如春日新竹,在时代的土壤里拔节生长,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并非意味着因循守旧,材料中那位年轻匠人创新竹编技艺的故事,让我想起苏州缂丝非遗传承人吴欣玥,她将宋代缂丝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让这门"织中之圣"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她的工作室里,古老的缂丝机与电脑设计图和谐共存,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应当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既要尊重传统艺术的根脉,又要敢于在时代浪潮中跳出新的舞步,就像故宫文创将"千里江山图"印在笔记本上,让青绿山水流淌进日常生活;就像年轻歌手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让古老的唱腔焕发新的魅力,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智慧获得当代生命力的智慧,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站在十八岁的门槛上,我们这代青年正站在文明传承的接力点上,当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苏轼的豪情与旷达;当我们在历史课本里读到"丝绸之路"时,我们想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与辉煌;当我们在科技课上探索"人工智能"时,我们思考的是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我们成不了名垂青史的文人墨客,但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文化修复师"——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保留一份对传统的敬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份对经典的热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一份文化的自信,我们可以从学习一项传统技艺开始,从阅读一本经典著作开始,从向他人讲述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开始。
答题卡上的钢笔终于落下,墨水在方格间晕开一朵墨梅,宛如一幅微型的水墨画,这场文化传承的思考,让我明白: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墨痕",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提笔书写的人,当无数个体的书写汇聚成河,便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这或许就是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文化传承不是守护灰烬,而是传递火焰;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未来,而我们,正是这场文明长跑中最有活力的接力者,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文化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让墨痕深处的星光,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