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名家与高考,名家高考故事

教育 3周前 (11-01) 1182

那些与高考相遇的文坛星辰

高考这扇厚重的大门,门里门外挤满了人,门内是寒窗苦读的少年,他们笔尖流淌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门外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眼中盛满了焦灼与期盼,而在更遥远的时空里,还有那些早已走出考场,却仍被"高考"这个名字牵动心弦的前辈——他们是中国文坛的璀璨星辰,名字印在书页上,刻在文学史里,却也曾与高考这张薄薄的试卷有过短暂的交集,有人曾在考场上挥毫泼墨,有人却因这张试卷意外改写了人生轨迹,更有人早已站在考场之外,却用另一种深刻的方式参与着这场盛大的成人礼。

沈从文先生的考场故事,总带着湘西烟水的氤氲气与命运的苍凉,二十岁那年,他从凤凰古城怀揣着"军人梦"奔赴北京,却因学历不够被陆军部办的军校拒之门外,走投无路之下,他报名参加北京大学录取考试,这个连标点符号都弄不明白的考生,在考场上对着"北大"二字都犹豫再三,监考先生看着这个连考场规则都不懂的考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可谁又能想到,这个被正规学府拒之门外的年轻人,后来会用一支饱蘸深情的笔,写出《边城》的清澈与《长河》的绵长?高考没能为他打开学府大门,却意外让他在北京街头的小公寓里,开始了与文字的终身对话——那些在琉璃厂抄来的碑文,那些在香山红叶下的沉思,最终都化作了文字里的湘西山水。

名家与高考,名家高考故事

钱钟书先生的考场经历,则更像一则文人逸事,充满了传奇色彩,1929年,他报考清华大学,国文特优,数学却只得了15分,按当时的录取规则,这样的成绩本该落榜,但主考人罗家伦看到他的国文试卷后,拍案叫绝:"这样的学生,数学不好没关系!"这个数学近乎交白卷的考生,后来成了清华园里著名的"狂生",上课时常翘课,却在图书馆里读遍了中西典籍,多年后,当《围城》问世,人们才明白,那些在考场上看似"偏科"的才华,早已在《管锥编》的字里行间酿成了醇厚的酒——那是真正的学者风骨,是不被分数定义的智慧光芒。

张爱玲的考场故事里,藏着旧式文人的骄傲与倔强,也暗藏着时代的无常,1939年,她参加伦敦大学入学考试,却因战乱改入香港大学,在港大,她门门功课第一,甚至获得了"远东地区第一才女"的称号,她的才华如明珠般耀眼,但命运弄人,战争中断了她的学业,让她与梦想中的牛津大学失之交臂,多年后她在《流言》里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高考这张"入场券",或许没能让她穿上那件"华美的袍",却让她在袍子上绣出了独一无二的暗纹——那些在乱世中淬炼出的文字,比任何学位都更加珍贵。

也有名家在考场上留下了堪称传奇的答卷,1984年,云南考生查晓勇的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被专家誉为"百年一遇的满分作文",这篇以乐府诗为骨架、用现代汉语重新编织的考场作文,让阅卷组的老师们惊叹不已:既有古典文学的底蕴,又有现代思想的灵动,更难得的是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出的创造力,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满分考生"早已隐入人海,但那篇作文却成了高考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它证明着,在限定的时间里,年轻的灵魂依然能迸发出穿越时空的创造力,正如乐府诗中的孔雀,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东南飞。

名家的高考故事,从来不只是分数的较量,沈从文的落榜与张爱玲的失学,藏着命运的无常;钱钟书的"偏科"与查晓勇的"满分",彰显着才华的多元,当我们在考场上为分数焦虑时,或许该想想:那张试卷能测出知识的积累,却量不出思想的深度;能标出答案的对错,却画不出人生的边界,就像汪曾祺先生说的:"人生有很多事,急不得,缓不得。"高考只是人生长卷中的一道小题,真正的考场,在走出考场之后,在每一个与文字、与生活、与自我对话的瞬间。

墨痕深处的考场,早已落幕;但生命这场大考,才刚刚开始,那些曾经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少年,终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而我们,也终将明白:人生的答案,从来不止一种写法。

高考及格,高考及格线是多少分
« 上一篇 3周前 (11-01)
高考省名次,高考省名次怎么查询
下一篇 » 3周前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