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高考语文,2012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墨痕深处
高考语文卷铺展眼前,如一片无垠的墨色原野,我端坐考场中央,四周笔尖摩挲纸页的沙沙声此起彼伏,仿佛无数春蚕在桑叶上啃噬着流光,窗外的蝉鸣被厚重的玻璃隔绝成遥远的背景音,唯有卷面上的文字在视野里浮动——那些被印刷体禁锢的铅字,竟在某个刹那挣脱了枷锁,化作一匹匹挣脱缰绳的骏马,在记忆的荒原上肆意驰骋。
2012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至今想来仍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长卷,现代文阅读篇目题为《寂寞》,作者将寂寞喻作"冬日的阳光",初读似暖,细品却寒,我凝视这个出神的比喻,忽而忆起真实的冬日晒阳:阳光刚触及皮肤,暖意尚未沁入肌理,寒气已自骨髓缝隙悄然渗出,这或许就是文字的玄妙,它能将无形情愫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温度,让读者在他人故事里照见自己的灵魂褶皱。
文言文阅读选取《宋史·文天祥传》,字里行间激荡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浩然正气,监考老师踱步的身影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光斑,我忽记起历史课上那个震撼的细节:文天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亲劝其归降,他傲然挺立道:"愿赐一死足矣。"刹那间,卷面文字骤然苏醒,裹挟着八百年前的风雪霜刀,直撞进十七岁的胸膛,我下意识攥紧笔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仿佛握住的正是那段不屈的脊梁。
作文题"忧与爱"赫然在目,这个看似简单的二元命题,却似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忧与爱,何其相似又何其矛盾——忧是爱的倒影,爱是忧的源头,我忆起祖母临终前紧攥我手的温度,那是带着忧惧的眷恋;想起父亲送考时欲言又止的神情,那是藏着牵挂的凝视,考场时钟滴答作响,我在稿纸上写下第一行字:"忧是爱的影子,在时光里拉得很长很长。"
提笔作文时,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拂过,沙沙作响如低语,幼年时光浮上心头:祖母总在老树下教我吟诵唐诗,她布满沟壑的手抚过我的额头:"忧与爱,恰似树根与树叶,你看不见根,却时时能感受它的力量。"彼时的懵懂少年,此刻方懂这朴素话语里藏着的人生真谛,墨水顺着笔尖流淌,在稿纸上晕开深浅不一的痕迹,恰如记忆里那些模糊又清晰的片段。
交卷铃声乍响,我竟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那些曾令人头疼的文言实词、病句辨析、修辞手法,此刻都淡褪成模糊的背景,真正清晰的,是文天祥眼中不灭的火焰,是祖母掌心传递的温度,是忧与爱交织的人生底色,步出考场,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蝉鸣声浪般涌来,忽然彻悟:这场考验的不仅是学识,更是对生命的感知力。
十年后的某个黄昏,我在旧物箱底翻出泛黄的高考语文卷,稿纸褶皱里藏着汗水的印记,墨痕深处似乎还残留着那个夏天的温度,摩挲着纸页,忽而想起忧与爱的辩证法如何在十七岁的心田生根抽芽,原来真正的教育,从不是教会我们应付考试,而是让我们在墨痕深处,照见自己与世界的千丝万缕。
墨痕深处,是文天祥的丹心,是祖母的叮咛,是平凡日子里闪烁的人性微光,这或许就是语文的终极意义——它让我们在文字的迷宫里找到自己,在墨色的原野上辨认方向,最终明白:所有的忧与爱,都是生命写给世界的深情长信,字字滚烫,句句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