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高考卷2,2017全国高考卷一英语卷答案
墨痕深处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阳光如融化的金子,慵懒地斜洒进教室,为每一张课桌镀上一层浅淡而温暖的光晕,我正沉浸于作文本上那些被我反复雕琢的词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与文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忽然,教室门被“吱呀”一声推开,班主任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神情肃然,眉宇间凝着一层化不开的阴云,仿佛窗外那片凝固的铅灰色天空,他手中紧攥着几张纸,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教室里激起层层涟漪:“作文竞赛的获奖名单,出来了,大家自己看看。”
空气瞬间凝固,教室里落针可闻,只剩下纸张被翻动的细微声响,我屏住呼吸,低下头,目光在那密密麻麻的名字间急切地搜寻,一行,又一行,从开头到结尾,却始终寻不见那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刻,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抽走了所有的光与热,教室里只剩下冰冷的空气和沉甸甸的失落,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前排的阿明,他的名字,赫然高悬于榜首,此刻正被老师用一种赞许的语气郑重地念出,阿明缓缓起身,脸上挂着谦逊而从容的微笑,在同学们交织着羡慕与嫉妒的目光中,一步步走上讲台,我望着他挺直的背影,那背影在逆光中显得格外高大,像一面无声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的渺小与狼狈,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我的心上:“阿明的文章,立意深远,文采斐然,尤其是结尾处那句‘墨痕深处,自有乾坤’,堪称点睛之笔。”我的心猛地一沉,那句我曾与他秉烛夜谈、反复斟酌、共同推敲的话,此刻却像一根淬了毒的针,深深刺进我的心里,我分明记得,那灵光乍现的瞬间源于我,却在阿明的笔下,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彩,而我的文章,却如同一片被遗忘在墙角的枯叶,在萧瑟的风中簌簌发抖。
放学后,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细长而孤独,路旁的梧桐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窃窃私语,嘲笑着我的失意,我低着头,脚步沉重得像灌了铅,脑海里反复回放着老师念名单时的场景,阿明领奖时的微笑,还有同学们投向我的目光——那些目光,有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有的闪烁着不屑,更多的则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我感到一阵窒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为敌,回到家,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摊开那本承载了无数心血的作文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那些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词句,此刻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拿起笔,想要写下些什么,却发现笔尖沉重得如同灌了铅,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只有一片死寂的空白。
夜深了,万籁俱寂,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地板上切割出一道清冷而孤独的银色光带,恍惚间,我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想起了那个总在灯下教我写字的爷爷,他宽厚而温暖的大手包裹着我的小手,一笔一划,在纸上写下“天道酬勤”四个遒劲的大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字是门面,更是心迹,一笔一划,皆是修行,都要用心去写。”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只觉得爷爷的手掌温暖而有力,爷爷的话语穿越时空,再次回响在耳边,像一盏明灯,在我混沌的心中投下一道光,我似乎明白了,却又感到一种更深切的无力,难道我真的不如阿明吗?难道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劳的挣扎吗?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我便独自来到学校,教室里空无一人,静谧得能听见尘埃落地的声音,我走到自己的座位前,从书包深处拿出那本被遗忘在角落的作文本,轻轻翻开,看着那些曾经让我绞尽脑汁、反复修改的句子,忽然间,我读懂了它们,每一处划掉的痕迹,每一次犹豫的停顿,都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是我与文字搏斗、与自己对话的证明,我豁然开朗:写作,从来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博取他人的认可,而是为了表达自己,为了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思考与感悟,我拿起笔,在作文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一句话:“墨痕深处,自有乾坤。”这一次,我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是将心中最真实的感受,最坦诚的思考,付诸笔端。
几天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封信,拆开一看,是阿明写来的,他在信中说,那天看到我失落的样子,心里很不好受,他写道:“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尤其是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腻,充满了真情实感,那句‘墨痕深处,自有乾坤’,最初确实是你提出来的,我只是在你的灵感基础上稍作润色,真正的乾坤,不在于文字的华丽,而在于内心的真诚。”读完信,我眼眶湿润了,原来,我一直在与自己较劲,执着于一个结果,却忽略了写作最本质的意义。
从那以后,我不再执着于比赛的结果,而是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书写自己的故事,我发现,当我放下功利心,文字反而变得更加生动、更有力量,那些曾经让我苦恼的词句,如今却能自然地从笔尖流淌出来,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我终于明白,墨痕深处,藏着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别人的认可,而是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正如爷爷所说,一笔一划,皆是修行,而用心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在时光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自成一方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