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吊瓶班,高考吊瓶班反映了什么问题

教育 4周前 (10-28) 966

被药液浸泡的青春

当第一缕晨光艰难地刺破城市上空的薄雾,高三(7)班的教室门早已敞开,像一张沉默等待吞噬的嘴,门框上方,一行红色标语被日光灯照得格外刺眼:"今日一滴汗,明日一池功",然而这"池"中,盛放的已非汗水,而是悬挂于半空、滴答作响的药液——那玻璃瓶中澄澈的液体,正无声地流淌进少年们青涩的血管,成为他们奔赴战场前最后的"营养补给"。

"吊瓶班"的名号,如同教室角落里那台嗡嗡作响的旧空调,在闷热的空气中沉沉地旋转,班主任陈老师站在讲台上,镜片后的目光扫过一排排埋首的身影,最终落在最后一排靠窗那个男生身上,小林的手背上,胶管正将不明液体输入他的身体,他眉头紧锁,嘴唇干裂,却仍死死攥着笔,在习题集上飞快演算,陈老师喉头滚动了一下,想说"身体要紧",话到嘴边却变成:"再坚持一下,最后五十天。"这声音里,既有老师的关切,更有一种身不由己的妥协。

这"最后五十天",是悬在每个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教室后排,临时辟出的"输液区"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输液架沉默矗立,像一个个微型刑具;瓶中的药液无声滴落,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翻动试卷的哗啦声交织成一种奇异的交响,有人边输液边背诵古文,药液顺着血管流进身体,墨水却顺着指尖洇湿了纸页;有人打着哈欠,眼皮沉重得像挂了铅块,输液管里的液体却成了唯一能撑开眼皮的力量,更有甚者,一手举着输液袋,一手翻着单词本,在走廊里踱步,药液成了他们青春里最忠诚的旅伴。

这并非孤例,隔壁班的小雨,因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崩溃,连续一周高烧不退,母亲却只是将吊瓶带到教室,在她座位旁支起输液架。"等你考上大学,身体自然会好。"母亲的话,像那冰冷的药液,一点点渗入她年轻的生命,这样的场景,在高考前夕的校园里,早已见怪不怪,教室里,消毒水的味道混杂着咖啡因和尼古丁的苦涩,那是少年们在高压下,试图用化学方式点燃疲惫神经的最后挣扎。

"吊瓶班"的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望子成龙的焦灼,是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尺度的沉重压力,当分数成为衡量青春价值的唯一标尺,健康、兴趣、乃至生命的活力,都成了可以牺牲的"成本",教室墙上,倒计时牌的数字一天天减少,像沙漏中飞速坠落的沙粒,催促着这些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加速向那座名为"高考"的独木桥涌去,他们像早熟的禾苗,在拔节的喧嚣中,根茎却已显出脆弱的苍白。

陈老师曾试图反抗,他在家长会上疾呼:"孩子的身体比成绩重要!"换来的却是家长们沉默的质疑和校领导"大局为重"的暗示,渐渐地,他也学会了妥协,当又一个学生因低血糖被家长送来时,他默默地搬来了椅子,递上一支葡萄糖,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无奈与悲凉,他看着这些被"知识"和"期望"过度喂养的孩子,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孩子正在用健康换取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作为教育者,他却无能为力。

高考吊瓶班,高考吊瓶班反映了什么问题

高考结束那天,教室里最后一只吊瓶被撤下,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也照亮了学生们脸上混杂着解脱与迷茫的神情,有人走出考场,长舒一口气,仿佛第一次感受到阳光的温度;有人则迅速掏出手机,查询答案,焦虑并未因考试的结束而消散,而那曾经挂满输液架的教室角落,如今只剩下几道浅浅的胶痕,像一群被遗忘的青春刻痕,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被"吊瓶"悬挂的时光。

当"吊瓶"成为教室里的常态,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谁,将本该绽放的花蕾,逼成了在输液管中勉强维持生命体征的植物?那滴答作响的药液,真的是通往未来的捷径,还是对青春最残酷的透支?或许,当教育只剩下分数的冰冷计算,那些本该鲜活的灵魂,早已在无声的"输液"中,失去了感知世界温度的能力,也失去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热爱,这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故事,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的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高考吊瓶班,高考吊瓶班反映了什么问题

单词书高考,英语单词书高考
« 上一篇 4周前 (10-28)
高考2点,高考2点45
下一篇 » 4周前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