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题目,高考文科题目难度大吗
墨痕未干
高考语文考场上,钢笔尖在试卷上悬停了片刻,一滴墨水缓缓渗开,在"材料作文"的方格边缘晕染成一小片模糊的灰云,我凝视着那片墨痕,忽然想起爷爷书房里那方青石砚台,以及他总爱抚摸着砚台说的一句话:"字是人的骨,墨是人的血。"这方格里的墨痕,竟像极了我此刻的心情——既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厚重,又带着青春未干的湿意,仿佛随时能洇开成更广阔的天地。
材料里写道:"传统不是守住灰烬,而是传递火焰。"这句话如晨钟暮鼓,在我记忆的深潭里激起层层涟漪,去年暑假,在爷爷的老屋里,我偶然翻出一本泛黄的《论语》,书页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是爷爷年轻时用毛笔写下的,小楷如米粒般工整,却带着被岁月摩挲过的温度,其中一页批注写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者,非古董也,是源头活水。"彼时我尚不解其意,只当是老生常谈,直到高考前夕,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在台灯的光晕下忽然读懂了那些墨痕里的深意: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基因,是需要我们用体温去焐热、用思考去点燃的火焰。
爷爷曾是镇上颇有名望的语文老师,他的书房是我童年最神秘的角落,檀木书柜里,线装书与泛黄的教案挤在一起,砚台上的墨痕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像时间的年轮,他总说:"写字要正,心更要正。"有次我练字偷懒,把"之"字的捺笔写成了歪斜的弧线,他竟用戒尺轻轻敲了我的手背:"你看这'之',如流水行云,有起承转合,做人做事,也当如此。"那时我委屈得掉眼泪,觉得爷爷太严苛,直到后来在考场里写下第一个字,才忽然明白:那些看似刻板的笔画里,藏着的是对秩序的敬畏,对分寸的把握,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
高二那年,学校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我负责编排一个古典舞节目,选曲时,我坚持要用流行音乐的改编版,觉得这样更"潮",能吸引更多同学,指导老师却摇头:"传统乐器的韵味,是电子音效模仿不来的。"她拿出一张古琴谱,指着上面的减字谱说:"你看这'勾、剔、抹、挑',每个指法都有讲究,就像诗词的平仄,少了那份韵味,就丢了魂。"后来,我们跟着一位古琴老师学了半个月,当指尖在琴弦上拨出第一声《流水》时,那种穿越千年的共鸣让我浑身战栗,忽然懂了:所谓传递火焰,不是给传统穿上时髦的外衣,而是真正走进它的肌理,感受它的呼吸,那晚排练结束后,我在日记本上写:"原来,最时尚的复古,是让古老的灵魂在当代活起来。"
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作文题目是"传承与创新",我写了爷爷的砚台,写了古琴的减字谱,写了那些墨痕里的故事,批卷老师在评语里写道:"有温度的思考,是传统最好的传承。"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材料里说的"火焰",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生活细节里——是爷爷批注时笔尖的专注,是老师弹琴时眉间的从容,是我写下每一个字时,对文化根脉的自觉。
考场上钢笔尖的墨痕终于干了,留下清晰的字迹,我想起爷爷书房里的那方砚台,如今它安静地躺在我书桌上,墨池里还积着半池墨水,像等待被点燃的火焰,或许,这就是高考的意义——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对未来的开启,我们带着传统的墨痕上路,不是为了成为复制品,而是为了让这火焰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烧得更旺,照得更远。
交卷铃声响起时,我最后一次望向窗外,阳光正好,落在窗台那盆绿萝上,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忽然觉得,那些墨痕未干的文字,就像这水珠,虽微小,却蕴藏着整个世界的光,而我们,正是那传递火焰的人,既要守护传统的根,也要让创新的枝叶,向着更广阔的天空生长,走出考场时,我轻轻抚摸着口袋里的钢笔,墨痕虽干,但心中的火焰,才刚刚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