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录取二本,2017高考二本线
《二本线上的青春答卷》
2017年的盛夏,蝉鸣将空气撕扯出燥热的裂缝,林晓宇攥着那张被汗水浸透的准考证,在查分页面的刷新按钮上悬停了整整三分钟,当屏幕上跳出"总分486,二本线435"的字样时,他突然想起父亲蹲在工地上啃冷馒头的背影,想起母亲把皱巴巴的零钱塞进他书包时指关节凸起的青筋——那双手,常年浸泡在湘西的田地里,却始终为他撑起一片天空。
这个生长在湘西山区的少年,从未想过自己的高考故事会与"二本"这个标签紧密相连,在重点高中实验班的排行榜上,他的名字常年游走在中游位置,像一株总也晒不够太阳的禾苗,在重点班的阴影里默默生长,填报志愿那天,他在"是否服从调剂"选项前勾选了"是",却在笔记本扉页用钢笔写下遒劲的字迹:"所谓二本,不过是人生长跑的第二个补给站,真正的赛道,永远在自己脚下。"
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村口那天,邮递员的摩托车声惊动了整个寨子,牛皮纸信封上"XX学院"的烫金字样,在乡亲们眼中比城里大学的校名更耀眼——毕竟这是村里当年唯一考上本科的孩子,林晓宇却在深夜拆开信封时,发现专业被调剂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他对着四年课程表发呆,那些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名词,像天书般在他眼前旋转,让他第一次对未来的方向产生了迷茫。
开学第一天的校园里,"二本院校"的标签像无形的枷锁,当室友们热烈讨论着高中时如何刷完五三真题,如何冲刺985时,林晓宇默默翻出了从县城旧书摊淘来的《高等数学辅导》,在扉页写下:"起点不同,但跑道相同。"清晨六点的操场,总有他背单词的身影;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成了他的专属自习室,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他摊开的课本上投下专注的光斑。
第一次专业课考试,林晓宇抱着"食品工程原理"课本在走廊里痛哭,那些复杂的公式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啃噬着他仅存的自尊,但当他看到食堂师傅们凌晨三点就开始准备食材,想到父亲常说的"粮食比金子贵重,土地不会欺骗人",他擦干眼泪重新翻开课本,他把课本里的每个案例都对应到家乡的腊肉制作、酸豆角发酵,枯燥的理论突然有了烟火气,仿佛能闻到外婆灶台上飘来的阵阵香气。
大二那年,学院组建"乡村振兴食品研发"团队,当其他小组都选择热门的休闲食品课题时,林晓宇带着队员回到了湘西老家,他们在祠堂里架起简易实验台,把外婆做的霉豆腐送进检测设备,记录下传统发酵工艺中的每一个参数,当他们的"湘西传统食品现代化改良"项目获得省级竞赛银奖时,评委老师感慨道:"你们让实验室里的科学,长出了泥土的芬芳。"
毕业季,同学们忙着投递简历时,林晓宇收到了家乡农业合作社的邀请,他带着大学四年积累的食品检测技术和研发经验,回到那个曾经让他想要逃离的小山村,在新建的标准化生产车间里,他看着乡亲们按照改良后的工艺制作腊肉,看着检测屏幕上跳出的各项指标数据,突然明白:所谓"二本",不是能力的定义,而是选择的勇气——是敢于在平凡的土地上,种出不平凡的希望。
2023年的秋天,林晓宇站在农产品展销会的展位前,向客人们介绍着湘西特色食品,展台上的"科技改良霉豆腐"和"低盐腊肉"贴着"二本院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标签,在聚光灯下闪着微光,他想起六年前那个握着录取通知书的少年,想起图书馆里无数个奋笔疾书的夜晚,突然懂得:人生的考场从来不止一个,那些在二本线上写下的青春答卷,同样可以掷地有声,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当暮色笼罩展馆,林晓宇给母亲打去视频电话,屏幕那头,老家的院子里晒满了红红的辣椒,母亲笑着说:"你爸说,咱家的大学生,把学问做进了泥土里。"挂掉电话,他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知道那些青春的梦想,早已在二本线的土地上,扎下了深根,长成了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