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高考甲卷,2017年高考全国甲卷
《在文明的褶皱里打捞永恒》
当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映出参观者模糊的倒影,那些被精心保存的青铜鼎、竹简、青花瓷便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无数工匠掌心的温度、文人墨迹的呼吸,在时光长河里凝结成的文明琥珀,2017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题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探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文明对话的密室——真正的文化传播,从不是简单的器物搬运,而是要在文明的褶皱里,打捞那些跨越千年的永恒价值,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博物馆的柔光灯下,曾侯乙编钟的青铜挂钩泛着幽光,这套战国时期的乐器由六十五件钟组成,音域跨越五个八度,至今仍能清越地奏响《茉莉花》这样的现代乐曲,考古学家在清理编钟时发现,每个钟体的铣间都刻有精美的铭文,详细记录着各律名与阶名的对应关系,这不仅是音乐史的奇迹,更是古代中国"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当西方文明用数学推演宇宙时,中国人用乐律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编钟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是先民对"和"的哲学诠释,这种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不正是"一带一路"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古老回响吗?当编钟的余韵在展厅中回荡,我们仿佛听见了两千多年前,礼乐教化如何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飞天飘带的弧度里藏着文明的密码,北魏的飞天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体态丰腴,线条粗犷,带着西域的神秘气息;到了唐代,飞天融入中原审美,变得轻盈灵动,衣袂翻飞间带着盛世的雍容气度,仔细观察会发现,某些壁画的颜料来自遥远的西亚青金石,某些佛像的衣纹带着希腊雕塑的遗风,敦煌就像一座文明的调色盘,不同文化的色彩在这里交融、沉淀,最终晕染出独具魅力的中国画风,这种文化杂交的优势,恰是当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最珍贵的资源——不是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像敦煌飞天那样,在吸收中创新,在交融中升华,让文明之花在互鉴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故宫养心殿的"勤政亲贤"匾额,用四个字浓缩了东方政治文明的精髓,这块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悬挂于皇帝日常理政的正厅,左右两侧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道出了传统中国"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这种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中"主权在民"的理念遥相呼应,当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读到《论语》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曾惊叹于东方古国早已有如此先进的政治智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正是对这种治理智慧的当代实践——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密码,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才能找到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让不同文明的政治智慧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在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枝桠间,我们看到了古蜀先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这棵高近四米的青铜神树,分三层九枝,栖息着九只神鸟,树根盘踞着龙形雕塑,考古学家推测,它可能是古蜀人"十日神话"的物化表达,象征着天地人神的沟通,类似的宇宙树意象,在北欧神话的尤克特拉希尔、印度神话的宇宙之树中都有出现,这种对宇宙秩序的共同想象,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深层共鸣,当我们通过"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时,或许不必执着于寻找历史的具体联系,而应像三星堆神树那样,发现那些超越时空的文明母题——对永恒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对美好的向往,这些共同的精神追求,正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
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流动在当代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当中国援建的柬埔寨吴哥窟考古队用现代技术修复千年浮雕时,他们不仅是在保护物理遗迹,更是在延续不同文明对话的古老传统;当"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让陕西华阴老腔的高亢与哈萨克斯坦冬不拉的悠扬同台演出时,他们让古老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种活态传承,恰如故宫文物医院里的修复师,既要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的走向,又要用心灵感受器物的温度——既要尊重文明的"原真性",又要赋予其当代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实现真正的延续。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回望,那些真正永恒的,从来不是具体的器物或技艺,而是器物背后的人类精神,是技艺承载的文明价值,曾侯乙编钟的和谐之美,敦煌壁画的包容之智,故宫匾额的民本之道,三星堆神树的宇宙之思——这些文明的褶皱里,藏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密码,当我们在"一带一路"的驼铃声中重新打捞这些永恒价值时,不仅是在书写文明交流的新篇章,更是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造坚实的文化基石,因为文明的终极意义,不在于保存多少件文物,而在于让这些文物中蕴含的智慧,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之光,指引人类在文明互鉴中共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