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国ii,2017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墨痕深浅处,灵魂叩问时
考场之上,时间如沙漏中的流沙悄然滑落,笔尖轻触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能听见命运齿轮转动的轻响,2017年的全国II卷作文题,以“读一本书,读懂自己;读一个人,读懂世界”为引,将无数年轻的心灵引向了一场认知与成长的深度沉思,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的文字游戏,更是一次灵魂的叩问——当我们在书籍的海洋与他人的故事中穿行,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又最终能发现什么?
书籍,是沉默的导师,亦是一面映照内心的明镜,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的妙处,正在于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影子,在别人的智慧中,点燃自己的心灯,读《红楼梦》,有人看见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有人看见宝黛爱情的凄美动人,而少年时的我,却在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窥见了自身敏感脆弱的侧影,那时我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迷惘,常因一点小事便陷入情绪的低谷,黛玉葬花时的悲戚,仿佛是我内心世界的投射;而她在诗社中展露的横溢才情,又让我明白敏感并非全然是缺点,它也可以是创作与思考的源泉,是感知世界细腻纹理的天赋,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读书的过程,恰如一场“卒然临之”的历练——我们在文字中遭遇自己的恐惧、渴望与困惑,最终在作者智慧的引领下,学会与不完美的自我和解,寻得内心的安宁与力量。
如果说书籍让我们向内探索,读懂自己,那么细致观察他人,则让我们向外拓展,读懂世界,每个人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其封面或许朴素无华,内页却可能藏着惊心动魄的人生际遇与不为人知的深情厚谊,去年冬天,我在医院照顾生病的祖母,邻床是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奶奶,她衣着简朴,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每天清晨,她都会用那粗糙的手指,一遍遍耐心擦拭窗台上的玻璃,仿佛要将整个城市的阳光都小心翼翼地装进这冰冷的病房,让它们温暖儿子的归途,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奶奶,您为什么这么爱干净呢?”她抬起布满皱纹的脸,笑容淳朴而温暖:“俺儿子在城里当工人,每次来看我,都要夸俺收拾得利索,他小时候就喜欢干净,俺得让他放心,在外头安心工作。”那一刻,我鼻尖一酸,忽然读懂了这位目不识丁的老人心中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情感——她的爱,就藏在日复一日的擦拭里,藏在对外出打拼儿子的牵挂里,藏在“让他放心”的简单心愿里,这种爱,与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的背影一样,虽无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足以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观察他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会共情与理解的过程,我们看见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生活百态,理解那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生命体验,最终明白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由无数种可能性交织而成的斑斓画卷,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温度。
“读懂自己”与“读懂世界”,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件事,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若不能真正了解自己,洞悉内心的渴望与恐惧,便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与位置,容易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反之,若只沉浸于自我的小天地,满足于井底之蛙的视野,而不去理解他人的处境与世界的广阔,也难免陷入狭隘与偏执的泥沼,无法拥有包容的胸怀,正如王阳明在龙场那般艰苦的环境中悟道,既是对内心本性的深刻洞察与坚守,也是对“心即理”这一宇宙观的领悟,他读懂了自己的本心,也因此读懂了天地运行的规律与万物一体的境界,当代青年身处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更需要这种内外兼修的智慧——既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刻反思不断向内探索,明确自己的热爱、方向与生命价值;也要通过行走四方、细致观察向外拓展,理解社会的多元、复杂与真实脉动,从而培养出一种既独立又包容的人格。
走出考场,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脸上,暖意融融,忽然想起《小王子》中的一句经典箴言:“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无论是书页间弥漫的墨香,还是他人眼中闪烁的故事光芒,最终都要回归到我们内心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感悟,这场以“读”为名的考试,或许在交卷的那一刻就已经画上了句点,但真正的人生阅读,才刚刚翻开它厚重而充满无限可能的扉页,愿我们都能在墨痕深浅处,读懂自己灵魂的独特纹路与深邃渴望;在众生百态中,读懂世界的多元包容与温暖温度,这,或许就是2017年那个夏天,那道作文题,留给所有考生最珍贵、也最绵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