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江苏作文,2017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

教育 1个月前 (10-16) 1197

时光褶皱里的永恒回响

2017年江苏卷的作文题如同一面澄澈的铜镜,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叩问:在物欲奔流的洪荒之境,如何守护那些如星辰般永恒的精神家园?当"车马邮件都慢"的古典诗意遭遇"即时通讯"的现代冲击,我们忽然领悟:真正的永恒,并非凝固在时光琥珀中的标本,而是在时光的褶皱里不断生长、不断回响的生命脉动。

2017语文高考江苏作文,2017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

去年深秋,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处,我曾邂逅一位白发老者临池摹帖,他笔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行云流水,却分明在每一个顿挫转折中注入了当代人的呼吸与心跳,老者轻叹:"临帖不是复制古人的笔墨,而是与千年前的灵魂对话,让经典在当下复活。"这让我想起故宫博物院的"古画会唱歌"项目——当《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被谱成交响乐,当《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琵琶声在数字技术中重新鸣响,那些沉睡在绢素上的文明密码,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当代人的精神血脉,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最虔诚的致敬:真正的永恒,从来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在时光长河中不断涤荡出新意。

南京博物院的展厅里,一组展品曾令我驻足良久: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与当代电子音乐人的合成器并置陈列,奇妙的是,当编钟的浑厚低鸣与电子音效的空灵质感交织在一起时,竟奏出了跨越两千年的和谐共鸣,这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工程——当古老的壁画在虚拟现实中重现光彩,当失传的敦煌古谱被现代音乐家重新演绎,我们忽然懂得:传统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以不断开采的富矿,就像《只此青绿》的舞者们用现代肢体语言诠释《千里江山图》的意境,那些沉淀在时光深处的文化基因,正在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如古树新枝,生机盎然。

2017语文高考江苏作文,2017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

守护精神家园绝非简单的复古怀旧,扬州个园的"壶天自胜"亭中,曾见一面智能镜子:当游客走过时,镜中会浮现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词歌赋,这种古今交融的创意,让我想起故宫文创的蓬勃发展——当朝珠耳机、顶戴花翎等创意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冰冷展品,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美学,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的孤芳自赏,而是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站在长江大桥上眺望,江水奔流不息,恰似时光的洪涛,江面上,古老的漕船与现代的货轮并行不悖,共同书写着文明的延续,这让我想起敦煌藏经洞里的那些古老经卷,它们在沙漠深处沉睡千年,却因缘际会重见天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精神世界,或许,这就是永恒的真谛——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一次与传统的对话中,每一次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中,每一次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努力里,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数字世界中翩跹起舞。

当最后一缕夕阳洒在江面上,江水泛起粼粼金光,仿佛时光在轻轻折叠,在这折叠的时光褶皱里,我听见古老的编钟与现代的电子乐在共鸣,看见《兰亭集序》的墨香与数字代码的芬芳交织,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如长江水般奔涌向前,共同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这,或许就是永恒最美的模样——不是凝固的瞬间,而是流动的乐章;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生长的生命,如同一棵参天古树,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抽出新枝,绽放新的花朵。

2013高考理综新课标,2012年新课标理综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6)
江苏高考语文2017作文,江苏高考语文2017作文范文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