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卷,2016高考卷一语文
2016高考卷:时光深处的答案
六月的风裹挟着初夏特有的燥热,拂过考场外那排挺拔的梧桐树,阳光透过叶隙洒落,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每一片翻飞的叶子都像振翅欲飞的蝶,在闷热的空气中划出金色的轨迹,我坐在考场里,指尖触碰到试卷微凉的边缘,恍惚间,三年前那个同样燥热的午后如潮水般涌来——那是我第一次与这份承载着无数人青春的"2016高考卷"相遇。
彼时我刚升入高中,班主任老陈是位鬓角染霜的语文老师,他总爱站在讲台上,手握粉笔在黑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高考卷从来不是冰冷的纸张,而是一座桥,一头连着你们滚烫的青春,另一头通向辽阔的未知。"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课桌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老陈抱着那叠泛黄的模拟卷走进教室,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春蚕在静谧的午后啃食桑叶,也像时光在悄然流淌。
"你们将来会遇到无数张这样的卷子,"老陈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某种穿透岁月的力量,"但请记住,真正重要的不是卷面分数,而是你们落笔时,脑海中闪过的那些思绪。"他顿了顿,目光温和地扫过我们年轻的脸庞,"那些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往的回望,对当下的执着,才是这场青春试炼真正想探寻的答案。"
当真正面对这份2016高考卷时,老陈的话语忽然有了具象的重量,语文阅读理解里那篇老北京胡同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的温情,那些带着苔痕的砖瓦、在晨光中袅袅升起的炊烟,瞬间将我拽回外婆家的小院——青石板路旁的栀子花,藤椅上摇着蒲扇的老人,还有厨房里飘来的阵阵麦香,数学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坐标系里交织的点线面,竟像极了我们青春里那些盘根错节的梦想与迷惘,每一个函数图像都藏着少年心事,英语完形填空里那个放弃都市繁华回归乡村的年轻人,让我想起同桌小林——那个总说要在老家承包一片果园,让四季都挂满果实的男孩。
考试过半,窗外的蝉鸣骤然拔高,像一把锋利的锯子划破寂静,我放下笔,望向窗外被烈日炙烤得发白的操场,三年前,我和小林就坐在看台上,分享着十年后的幻想,他的眼睛亮得像盛满了星光:"我要考农业大学,培育出永远不会冻坏的果树!"我托着下巴,望着远处飘动的云:"我想当战地记者,把世界的样子讲给更多人听。"那时我们都以为,未来就像操场另一端的篮球架,只要奋力奔跑就能触碰到篮筐。
"时间到了。"监考老师的声音将我从回忆中唤醒,我深吸一口气,在作文纸上写下题目:《时光深处的答案》,材料讲述的登山者救助冻僵旅人的故事,让我想起去年冬天的那个傍晚——小林家的果园遭遇霜冻,他蹲在田埂上,任凭寒风卷起枯叶贴在脸上,我没有说话,只是陪他沿着结冰的河岸走了很久,听他反复念叨着那些土壤、阳光和种子的梦想,夜色降临,他忽然说:"其实我知道答案,只是需要有人听我说完。"
交卷的铃声响起时,一种奇异的平静笼罩了我,走出考场,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歌谣,我看见父母在不远处奋力向我挥手,父亲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看见小林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攥着两个苹果,冲我露出熟悉的憨厚笑容,忽然明白,老陈说得对——考试从来不是为了为难我们,而是让我们在某个瞬间停下来,审视来时路上的脚印,分辨哪些是必须坚守的初心,哪些是可以放下的执念。
这份2016高考卷,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或许是: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总有一些珍贵的答案,藏在时光的褶皱里,等待我们在某个蝉鸣聒噪的午后,忽然读懂,就像此刻,当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父母鬓角染上霜华,在小林眼眸里映出果林的模样,我终于懂得——那些未来的想象,那些对过往的反思,那些在无数个夜晚与台灯为伴的坚持,早已悄然写进我们生命的答卷,成为时光深处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