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语文全国作文,2017高考语文全国作文范文

教育 4小时前 687

《以墨为犁,耕心田》

当最后一缕墨痕在宣纸上缓缓晕开,少年搁笔时听见窗外蝉鸣正盛,那是2017年的盛夏,他刚刚写完高考语文作文的最后一个字,却不知这篇"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字,将成为他人生中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考场里的每一支笔都像一把犁,在青春的心田上犁出深浅不一的沟壑;而他用墨汁浸润过的文字,终将在岁月里长出意想不到的穗粒,在时光的沃土中结出思想的果实。

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活水,它如同故宫博物院里文物修复师指尖的温度,轻轻唤醒沉睡千年的技艺;又似敦煌莫高窟壁画研究者,在斑驳的色彩中解读文明的密码,这种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产生美妙化学反应的过程,当少年在作文里写下"传统是流动的河"时,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站在这条河的岸边,既承接上游的奔涌,也期待下游的浩荡——既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创新的开拓者。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时空折叠,考场上的少年透过《诗经》的"蒹葭苍苍",看见两千年前河畔伊人的身影;从《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触摸到魏晋名士的风骨,这些文字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因为它们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当他在作文中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探讨如何在变革中坚守根本,在创新中延续文脉,这种对话,让古老的思想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应试的产物,也是创作的开端,少年在有限的字数里既要展现思想深度,又要体现语言美感,这种约束反而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他尝试用文言的凝练与现代的白话交织,用典故的厚重与现实的轻盈碰撞,就像一位老练的织工,将经线(传统)与纬线(创新)巧妙编织,这种写作训练,本质上是在培养一种"创造性转化"的能力——将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现代思维的土壤,培育出既有文化根基又具时代精神的精神作物。

走出考场后,少年逐渐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背诵多少经典,而在于能否用传统的智慧解决当代的问题,当他看到用AR技术复原的敦煌壁画,当听见用电子音乐重新演绎的古琴曲,当他读到将《红楼梦》人物心理分析融入现代小说的创作,他忽然懂得:传承不是守着灰烬取暖,而是传递火焰,就像作文里写的那样:"传统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炬。"这火炬,需要每一代人用创新的方式去点燃。

2017高考语文全国作文,2017高考语文全国作文范文

多年后,当年的少年或许会成为作家、教师或工程师,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会记得那个盛夏午后,如何在考场上用文字犁开心田,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那些曾经背诵的诗文、思考的命题、锤炼的语言,已经内化为他的精神底色,当他在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信",在工作中追求"工匠精神",在创作中融入"天人合一"的哲思时,文化传承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具体的生命实践——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日常中显精神。

墨痕未干,文脉已续,每一代年轻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革新者,他们用青春的笔墨在时代的卷轴上书写新的篇章,就像少年在作文结尾处写下的:"让我们以墨为犁,在文化传承的心田上深耕细作,收获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硕果。"这不仅是考场的答卷,更是人生的宣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在继承与创新的平衡中,每个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成为文明长河中一朵奔涌的浪花,既不忘本来,也开辟未来。

2017高考语文全国作文,2017高考语文全国作文范文

鹿晗高考分数,鹿晗高考分数多少分
« 上一篇 4小时前
山西高考出分时间,山西高考查分时间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