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云南高考文科,2017云南高考文科人数
《彩云之南的答卷》
2017年的盛夏,云南的天空被高原的阳光淬炼得湛蓝如洗,仿佛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巅,当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个清晨,整个滇池畔的村落都浸在一种潮湿的期待里,连空气中的水汽都带着几分焦灼与喜悦,十八岁的彝族姑娘阿月来说,那份贴在县教育局公告栏里的成绩单,不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入场券,更是她用十年寒夜里的油灯,在群山褶皱里写就的一封滚烫的长信——字里行间,是汗水浸润的墨迹,是梦想绽放的芬芳。
阿月的老家在哀牢山深处的火塘寨,红土地上的茅草房是她童年的全部记忆,墙壁上斑驳的烟迹记录着四季的更迭,父亲是寨子里唯一会写汉字的民办教师,他的指尖常年沾着粉笔灰,却总能在油灯下为阿月点亮一盏通往山外的灯,母亲背着竹篓翻山越岭采草药时,总用粗粝的麻绳将年幼的阿月捆在背后的老榕树上,任由她捧着课本在树影婆娑中咿呀诵读,阿月记得最清楚的是十二岁那年,为了凑齐初中的学费,父亲卖掉了家里唯一会耕田的老黄牛,那天夜里,她听见父亲在油灯下用彝语对母亲说:"让阿月去读吧,山里的女娃娃,也得有双看见山外的眼睛。"这句话,像一颗种子,从此在她心里扎了根。
高考倒计时牌翻到鲜红的"30"天时,阿月正在镇上中学的教室里与题海搏斗,教室的玻璃窗缺了两块,山风从缝隙里钻进来,吹得试卷哗啦作响,也吹乱了她额前的碎发,她的同桌是傣族男孩岩光,每天清晨都会从家里带来用芭蕉叶包着的、还带着温热的糯米饭,糯米里裹着香甜的紫薯馅,两人蹲在操场旁的老榕树下吃饭时,总能看见远处的哀牢山像青黛色的波浪,在阳光下起伏连绵,岩光总是咬着嘴角,用带着傣腔的普通话认真地说:"阿月,你要考去昆明,将来还要去北京,我就在西双版纳种橡胶树,等你回来吃最新鲜的菠萝蜜。"他的眼神亮得像山间的溪流,映着阿月青春的憧憬。
文科综合的复习资料堆成了小山,阿月把密密麻麻的历史时间表抄在笔记本上,用彝语在旁边标注着谐音,那些歪歪扭扭的符号像是山间跳跃的音符,她最喜欢地理课,每当翻开地图册看到彩云之南的轮廓,就觉得那些蜿蜒的等高线像是母亲手上的皱纹,藏着这片红土地最深的呼吸与脉搏,政治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写下:"你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在给这片土地的未来投票。"这句话让阿月的心湖泛起了层层涟漪,她握紧了手中的笔,仿佛握住了整个山村的希望。
查分那天,阿月跟着父亲天不亮就出发,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才来到县城,当电脑屏幕上跳出"623"的数字时,一向沉默的父亲突然老泪纵横,这个在山崖上砍柴从不哼一声的汉子,此刻像个孩子似的反复确认:"没错吧?真的是阿月的分数?"电话打回家时,母亲正在院子里晾晒草药,听到消息后激动得把竹筐里的蒲公英撒了一地,金黄的花瓣在阳光下飞舞,母亲嘴里念叨着:"我的阿月,终于能走出大山了,终于能走出大山了......"喜悦的泪水混着草药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录取通知书寄到村寨那天,整个火塘寨的人都沸腾了,大家像过年一样挤到了阿月家低矮的茅草房前,邮递员骑着摩托车翻过十八道弯,车筐里那封印着云南大学校徽的信封,被红绸布包了又包,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父亲用彝语大声向乡亲们宣布:"我的女儿,成了寨子里第一个大学生!"母亲连夜缝制了新的书包,粗粝的指尖在针线间翻飞,针脚里全是说不出的欢喜与期盼,阿月摸着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名,指尖的温度仿佛穿透了纸背,让她想起十年前那个背着褪色书包、独自走山路的小女孩,她的脚步声,终于和山外的风连在了一起,奏响了新的乐章。
填报志愿时,阿月在"法学"一栏前犹豫了很久,法学,于她而言,是一个既陌生又神圣的词,它像遥远山外的一束光,能照亮山寨的角落吗?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你小时候说,要让寨子里的人都知道,法律是山里的清泉,能洗净委屈。"这时,岩光从西双版纳寄来一包饱满的橡胶籽,信纸上用彩笔画着憨态可掬的大象和开屏的孔雀:"阿月,去学能帮人的本事,我等你回来给寨子讲外面的故事,讲法律怎么保护像阿阿妈一样采药人的权益。"阿月的眼眶湿润了,她郑重地在"法学"一栏填下了自己的名字。
开学前夜,阿月坐在老屋的门槛上,看着满天星斗如碎钻般洒满夜空,远处的山峦在夜色里像沉睡的巨兽,温柔而庄严,她知道,自己带走的不仅是行李箱里的课本和衣物,还有整个红土地的期盼与嘱托,父亲走过来,递给她一个用蓝布包裹的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马缨花,红得像火:"到了昆明,想家了就闻闻,山里的花,开得比城里的艳,也更有韧劲。"阿月接过布包,马缨花独特的清香萦绕鼻尖,那是家的味道,也是力量的味道。
当阿月背着崭新的书包,踏上那辆颠簸的开往昆明的客车时,晨雾正漫过哀牢山的垭口,如轻纱般朦胧,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那些她走了十八年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山路,渐渐变成了地平线上的一道浅痕,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她摸着口袋里那张被体温捂热的录取通知书,突然彻悟:2017年的这个夏天,她交出的不仅是一份高考答卷,更是一代人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就像红土地上的马缨花,总要向着阳光,历经风雨,也要开出属于自己的、绚烂的春天,这份答卷,写满了山里孩子的坚韧与梦想,也承载着彩云之南对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