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17年广东高考人数,2017年广东高考人数

教育 9小时前 684

《十七万人的盛夏:2017广东高考的青春答卷》

2017年的夏天,珠江三角洲的季风裹挟着湿润的暖意,掠过珠三角的摩天大楼与粤西的青翠稻田,这一年,广东有75.8万考生走进考场,而其中17万人的青春轨迹,因一个特殊的政策节点被深刻改写——他们既是"最后一代"非户籍考生,又是"第一代"异地高考政策的受益者,在蝉鸣与试卷的沙沙声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政策暖光下的追梦人

2012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正式落地,2017年正是该政策实施的第五个年头,17岁的湖北姑娘李雯来说,这份文件意味着她可以在父母打工的佛山参加高考,不必像父辈一样成为"候鸟考生",在佛山三中的教室里,这个总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姑娘,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扉页写满了"不辜负"三个字,她的父亲是建筑工地的钢筋工,母亲在服装厂做车工,两人凌晨五点开工的身影,成了她笔记本里最励志的插图。

17年广东高考人数,2017年广东高考人数

政策的光芒并非均匀洒向每个角落,在粤东的揭阳某中学,班主任陈老师发现,班上28名随迁子女中,只有12人真正符合异地高考的"四证"要求(居住证、合法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社保缴纳证明),那些证件不全的孩子,只能在课间偷偷翻看家乡高中的招生简章,眼神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这种差异,让2017年的广东高考带上了一种特殊的时代注脚——在流动的中国,青春的赛道正在被重新丈量,而丈量规则的细微差别,足以改变一些年轻人的人生轨迹。

考场内外的众生相

高考那两天,广州二中考点外,一位来自梅州的父亲撑着褪色的黑伞,伞柄上还沾着水泥浆,他是专程请假来陪考的装修工,为了省钱,他在考点附近的天桥下睡了两个晚上,当铃声响起时,他紧张地攥紧了女儿最爱吃的橘子,指节泛白,而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考点,一群穿着统一红色T恤的考生互相击掌,他们大多是"老三届"移民子女的父母,此刻正举着"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生无怨无悔"的横幅,把手机镜头对向考场大门。

考场的另一端,是一场更宏大的数字交响,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共设570个考点,2.4万个考场,动用了近10万名监考和工作人员,在广州,交警部门为"爱心送考"车队开辟了绿色通道;在东莞,志愿者准备了2万支2B铅笔和3万瓶矿泉水;在茂名,供电局对考点周边线路进行了特巡——这些琐碎而温暖的细节,共同编织成一张保障网络,让17万人的青春梦想得以平稳落地,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对这场考试的集体敬意。

青春的多元出口

放榜那天,深圳中学的张哲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奥赛金牌得主的故事被登上了本地报纸,但在同一城市的宝安技校,他的同乡王芳也收到了好消息——她通过"3+证书"考试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学费将由政府资助,这种"双轨并行"的教育生态,在2017年的广东高考中日益清晰:普通高考与高职分类考试、统招与自主招生、国内升学与出国留学,17万人的青春路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在佛山,一家电子企业的HR透露,高考结束后,他们收到了超过5000份来自本地技校毕业生的简历,这些掌握着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年轻人,起薪已经达到4000元以上,部分热门岗位甚至超过普通本科应届生,而在东莞松山湖的华为基地,今年新入职的"天才少年"计划名单中,有3人来自广东普通本科院校,打破了以往名校垄断的局面,这些鲜活的案例,正在重塑社会对"成功"的定义——高考不再是独木桥,而是人生选择的起点,每条路径都能通向不同的精彩。

流动时代的青春注脚

当2017年的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17万人的故事有了不同的续集:有人走进了北方的象牙塔,开始了第一次独自过冬;有人选择了家门口的职业学院,周末还能回家帮父母看店;有人带着行李箱登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去往父辈打工的城市打拼,无论去向何方,他们身上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是随父母迁徙的"新市民",更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青春力量。

回望2017年的广东高考,17万人的盛夏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流动社会的真实面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千万家庭的期盼,都在这张试卷上留下了独特的笔迹,当多年后,这些年轻人回望那个蝉鸣不止的六月,或许会记得,自己曾站在一个时代的风口,用青春和汗水,为未来投下了一张意义非凡的选票,而这份答卷,终将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记录着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努力为每一个追梦者提供公平的机会。

湖南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湖南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模拟演练
« 上一篇 9小时前
会考等级对高考影响,会考等级对高考影响大吗
下一篇 » 9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