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中学高考,石室中学高考喜报
千年文脉的当代答卷
当清晨的曦光漫过成都文庙西街的古柏,为石室中学红墙灰瓦的飞檐镀上金边时,高三教学楼前已排起蜿蜒的长队。 学生们手中紧攥的不仅是准考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这里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学堂“文翁石室”的故址,自西汉景帝末年肇启,这座庭院已历经两千年风雨洗礼,它又将见证一场属于新时代的“成人礼”。
墨香里的历史回响
推开高三(7)班的木门,黑板右上角“克己复礼”四个楷书大字遒劲有力,这是石室中学的校训,源自《论语》,亦暗合汉代文翁“兴学化蜀”的初心,讲台上,语文教师李正阳正带领学生品读《史记·孔子世家》,他的声音如穿越时空的溪流,将“韦编三绝”的典故与当下学子挑灯夜读的剪影悄然交织。“你们此刻的每一滴墨痕,都是两千载文脉的延续。”李老师的话语让教室瞬间静谧,窗外的蝉鸣似乎也染上了几分庄重。
石室中学的“大考”从来不是孤立的战役,校史馆里,1938年的毕业纪念册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抗战烽火中,学子们在防空洞里秉烛苦读的身影;走廊展板上,2020届校友、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张明远写道:“石室赋予我的,不仅是解题的智慧,更是面对人生考场时的从容与风骨。”这份从容,源于对历史的敬畏,更源于对未来的笃信。
数字时代的“新石室”
物理实验室中,高三学生王雨桐正与小组伙伴调试机器人,这台即将出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核心代码诞生于石室“创客空间”,她的校服袖口沾着机油,眼中却闪烁着创新的光芒。“传统与创新,在石室从来不是选择题。”王雨桐说,她的爷爷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石室学子,当年在煤油灯下背诵的《滕王阁序》,如今竟成了她设计机器人“模块化思维”的灵感源泉。
这种古今交融的图景在石室校园处处可见:汉服社学生在银杏树下吟咏《诗经》时,无人机社团正操控设备从空中捕捉诗意;书法课的墨迹未干,信息技术课的代码已跃然屏幕,校长陈华锋认为:“高考不是终点,而是石室学子带着‘仁厚博雅’的校训,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为此,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邀请各行各业的校友回校分享,让学生懂得:真正的考场,在人生的每一个抉择里。
考卷之外的“石室答案”
高考前夕,一场庄重的“成人礼”在文庙校区大成殿前举行,学生们身着汉服,向至圣先师行三拜礼,家长将饱含深情的家书送到他们手中,17岁的李想拆开信封,父亲写道:“石室教会你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不必为一时得失困顿。”这句话让他眼眶微热。
在石室,高考从不是“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去年,学生林晓雨因突发阑尾炎错过考试,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为她单独设置考场,老师们轮流监考,校医全程守护,当晓雨含泪完成最后一道题时,窗外传来全校师生为她奏响的校歌,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在《石室教育叙事集》中,扉页写着:“教育的温度,永远比分数更重要。”
走向未来的“文翁精神”
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时,石中学子走出考场,校门口老师们高举“金榜题名”的横幅,笑容与阳光一同灿烂,曦光穿过古柏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仿佛看到汉代文翁创办石室时,那些年轻学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
两千年后,石室学子带着这份目光走向考场,也走向更辽阔的世界,他们或许会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教师,或是平凡的劳动者,但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都有一座“石室”——那里有墨香萦绕的教室,有春风化雨的师长,更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信念。
这,便是石室中学对高考最深刻的诠释: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文脉的赓续,一份面向未来的答卷,而石室的少年们,正用青春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