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墨痕深处见山河
当最后一缕阳光为窗棂镀上金边,我轻轻合上那本泛黄的《红楼梦》,指腹拂过书页,间或夹着的银杏叶随之簌簌作响,那声音竟与当年考场里,笔尖摩挲答题卡的沙沙声悄然重合,2019年的盛夏,那场文字的修行,让我终于彻悟:真正的写作,绝非辞藻的华丽堆砌,而是生命与历史、个体与时代,在墨痕深处激荡起的悠远回响。
那年高考,作文题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为引,探讨劳动的真谛,初见题目,祖父的身影便浮现在眼前,他是乡间一位沉默的老木匠,一生与刨、凿、锯为伴,我曾痴迷地蹲在庭院里,看他制作一张八仙桌,木屑如雪片般纷扬,阳光里浮动着金色的尘埃,而他手中的刻刀却稳如磐石,在榆木的纹理间游走,留下严丝合缝的榫卯,他从不言语,只在歇息时,用布满老茧的手掌轻抚木面,喃喃道:“木头有性子,你得顺着它的纹路走,才能做出不歪不斜的东西。”彼时我只觉是朴素的匠人哲学,如今想来,这“顺势而为”的智慧,恰是劳动最深刻的哲学——它既是对事物本性的尊重,亦是人类面对世界时,那份最谦卑的敬畏。
在科技浪潮席卷的今天,劳动的意义似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当“996”的疲惫成为都市的背景音,当“躺平”的戏谑成为青年人的自嘲,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遗忘了“勤则不匮”的古老箴言?去年在博物馆,一件北宋的冰裂纹瓷器让我驻足良久,那看似随性的釉面裂纹,是匠人于窑火前千锤百炼的执着与侥幸,那时的劳动,没有精密仪器的辅助,全凭一双巧手与岁月沉淀的经验;那时的创作,没有流量的焦虑与KPI的催促,只为将心血与灵魂熔铸于一件作品之中,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守,在追求即时满足的快餐文化里,如同一颗温润的明珠,愈发显得珍贵。
写作,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劳动?从灵感的星火闪现,到字句的反复推敲,再到结构的精雕细琢,每一个环节都需倾注心力,我曾为一处比喻的恰当与否而彻夜难眠,直到某个清晨,在薄雾弥漫的街头,看见一位环卫工人挥动扫帚,将满地落叶归拢成堆,那一刻,灵感如泉涌:那些被时光染黄的枯叶,不正是岁月散落的诗行吗?原来,生活从不缺少素材,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劳动之美的眼睛,就像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那些摇橹的船夫、染布的妇人、吊脚楼里的妇人,都在他温情的凝视下,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考场上,我写下这样的句子:“劳动是镌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密码,从结绳记事到数字编码,从刀耕火种到人工智能,变的是工具的形态,不变的是人类用双手与智慧创造价值的初心。”落笔的刹那,我仿佛看见祖父的刻刀与程序员闪烁的光标,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汇、共鸣,原来,真正的劳动,从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带着温度的创造,是人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走出考场,夕阳正将天际染成一片壮丽的橘红,路边的梧桐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无数只挥舞的手臂,在为我送行,我知道,这场劳动的思考,并不会随着铃声的响起而终结,它将如同一颗种子,深植于心,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考场”,正如《诗经》中那古老的吟唱:“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劳动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支撑我们走向远方、创造未来的内在力量。
墨痕深处,是山河;山河之间,是无数劳动者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壮丽史诗,而我们,既是这史诗的虔诚读者,更是它的执笔续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