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1卷高考文综,2017高考全国一卷文综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智慧
2017年全国卷Ⅰ文综试题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的历史材料题,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智慧光芒,当敦煌壁画中跋涉的商队与现代中欧班列在历史长河中隔空对话,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商贸路线的时空延伸,更是文明基因的赓续与新生,这种跨越千年的文明韧性,正是中国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文化自信的深层根基。
文明基因的密码传承
河姆渡遗址炭化的稻谷与良渚玉琮上精密的微雕纹饰,共同编织出中华文明的早期密码,这种密码在周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中得以制度性固化,又在汉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实现空间维度的拓展,试题中描绘的唐代长安城"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繁华盛景,恰是这种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当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与唐代"开元通宝"在考古学家的指尖完成时空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货币的流通,更是文化因子的交融互鉴。
文明的韧性在于其自我革新的能力,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恰似敦煌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绘——既保留核心意象的精神内核,又注入时代文化的鲜活血液,这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智慧,使中华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始终保持着"和而不同"的从容气度,从佛教的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文明的演进史正是一部不断吐故纳新的创新史。
历史镜鉴的当代诠释
试题中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形成跨越两千年的历史呼应,这种延续性绝非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对"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理念的现代表达,当郑和宝船的罗盘指向与中欧班列的GPS坐标在数字地图上重叠,我们看到的是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智慧融合,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接力,这种文明对话的当代实践,正在重塑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历史研究的当代价值,在于为现实问题提供历史镜鉴,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当代对外开放形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进步的历史铁律,试题中"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考查,正是对这种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传统"天下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理性超越。
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源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工程,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创新之举,这种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刻认知之上,试题中中外文化交流史料的分析,启示我们: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鉴,而文化的魅力在于各美其美,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
从甲骨文到简帛,从雕版印刷到数字媒体,中华文明的传播载体在不断演进,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始终未变,这种文化基因的稳定性,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能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当故宫文创产品成为网红爆款,当《国家宝藏》引发全民热议,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致敬,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韧性,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品格,这种文明基因,将指引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虽然历经千年风沙,依然保持着向上的姿态,诉说着文明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