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四川高考答案2017文综,四川高考答案2017文综答案解析

教育 3小时前 1033

2017四川文综卷:镌刻在巴蜀大地上的文明密码

2017年6月8日下午,当考生们合上四川高考文综试卷的瞬间,峨眉山的云雾正漫过乐山大佛的佛顶,这场被寄寓着青春与命运的考试,其答案早已镌刻在巴蜀大地的人文肌理中,那些印在试卷上的选择题与主观题,不过是打开地域文明的钥匙——真正的答案,藏在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枝桠间,藏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的波光里,藏在川剧变脸的刹那光影中,更藏在每一个巴蜀儿女血脉流淌的文化基因里。

青铜神树:跨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第12题以三星堆青铜鸟为切入点,考察早期区域文明的特征,当考生们在选项中权衡"中原文化主导"与"独立发展模式"时,或许未曾意识到,他们正在与三千年前古蜀工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高达3.96米,枝干栖息着九只神鸟,其造型与《山海经》"十日浴于汤谷"的记载形成奇妙互文,这种将神话意象物质化的创造,不仅打破了中华文明单线演进的传统叙事,更以实物证据证明了长江上游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在阅卷过程中,不少考生将青铜纹饰简单归因为"宗教崇拜",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密码,神树三层结构对应"天地人"三才,九枝象征九州,这种将抽象哲学观念具象化的设计智慧,与同时期殷墟青铜器的饕餮纹形成南北呼应,真正的高分答案,不在于记忆零散的知识点,而在于理解文明交流中的创造性转化——那些能指出青铜神树既是通天法器,又是古蜀人宇宙模型认知载体的考生,显然触摸到了考古学的深层魅力。

都江堰:流动的生态哲学教科书

第39题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背景,要求分析"人水和谐"的哲学基础,这道题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让考生们在飞沙堰的排沙原理、宝瓶口的引水设计、鱼嘴的分水功能中,体悟古人"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当现代水利工程还在依赖钢筋混凝土对抗自然时,都江堰已用"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实现了两千年的持续利用,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优秀的答卷往往能跳出技术层面,从系统思维切入,都江堰的精妙在于它不是对抗自然,而是顺应水势:弯道环流原理让泥沙自动排走,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既保证了灌溉又防范了洪水,这种"疏而非堵"的治水理念,与《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那些在答案中引用《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并能结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考生,显然触摸到了传统生态智慧的精髓——这不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实践。

川江号子:激流中的文化基因重组

第40题聚焦近代四川航运业变迁,材料中"川江号子"的旋律引发无数共鸣,当考生们分析轮船运输对传统航运的冲击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种看似简单的劳动号子,实则是巴蜀文化的活态基因库,船工们通过"夺夺夺""哟嗬嗬"的呼喝,不仅协调动作、传递信息,更在激流险滩中创造了独特的韵律文化——这些即兴创作的唱词,记录着峡江的风土人情,承载着移民乡愁,成为巴蜀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阅卷中发现,能得高分的答案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自觉,有考生指出,川江号子不仅是劳动工具,更是移民文化的融合剂:湖广填四川带来的各地方言,在号子中逐渐演变为独具特色的四川官话;佛教的"轮回"观念与船工的生死恐惧结合,形成了"放河灯"的民俗;甚至不同流域的船歌旋律,在川江交汇处发生化学反应,催生出新的音乐形态,这种文化基因的重组与变异,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它告诉我们,文明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融合。

在土地上寻找答案

合上试卷,巴蜀大地的山川风物仍在脑海中回荡,2017四川文综卷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考察考生记住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引导他们发现:每一道题背后,都站着鲜活的历史、跳动的文明、不息的生命,当考生们走出考场,在锦里品尝三大炮的香甜,在宽窄巷子感受市井的喧嚣,在武侯祠追思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在三星堆博物馆仰望青铜大立人的庄严,他们终将明白——那些印在试卷上的知识,不过是通往文化深处的路标;真正的答案,永远在脚下的土地里,在生活的实践中,在文明的传承中,在每一个与这片土地呼吸与共的瞬间。

对高考考生的祝福语,对高考考生的祝福语励志
« 上一篇 3小时前
初中生能参加高考吗,初中生能参加高考吗?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