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大事件高考押题,暴走大事件高考押题2014
《押题师的最后一课》
高考前夕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豆大的雨点砸在“暴走大事件”工作室的玻璃幕墙上,汇成一道道蜿蜒的水痕,像一张哭泣的脸,王磊的目光死死锁在屏幕上“高考押题专题”那几个鲜红的大字上,指节在键盘上悬停了许久,他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心,敲下了“绝密”二字,作为栏目组最年轻的编剧,他未曾料到,接手的这个烫手山芋,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开端。
三年前的那个午后,蝉鸣聒噪得令人心烦,栏目主编老周将一沓厚如砖块的资料“啪”地一声拍在王磊桌上,打断了他正构思的段子。“这是全国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老周的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幽冷的蓝光,像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水。“从下个月起,你要打着‘大数据分析’的旗号,给考生们押题。”他特意抽出一支红笔,在“大数据”三个字上画了三个触目惊心的圈,“要让家长们觉得,花这三百块买我们的押题手册,是他们这辈子最划算的投资。”
王磊的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深长的墨痕,他曾是重点高中的语文骨干教师,只因课堂上剖析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时,一句“奴性的麻木是比奴役本身更可怕的顽疾”触动了某些家长的神经,被投诉“思想偏激,不利于孩子成长”,一腔热血被现实浇灭,他才愤然辞职,投身于这个喧嚣的自媒体世界,他对着老周镜片后那双精于算计的眼睛,恍惚间又回到了那间堆满试卷的办公室,他想起那些年批改过的作文,千篇一律的“奋斗”排比句,烂熟于心的“坚持”名人名言,像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零件,被精准地组装成一篇篇“高分范文”,思想的火花早已在标准化的模具中熄灭。
第一个月的工作,如同行走在窒息的深海,王磊带着三个刚出校门的实习生,将近五年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篇目全部数字化,输入庞大的数据库,他们用词频统计软件疯狂扫描,当“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这些宏大的词汇以猩红色高亮的形式,密密麻麻地铺满整个屏幕时,王磊感到一阵眩晕,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阅卷的夏天,那些被标准答案牢牢禁锢的、鲜活而独立的思考,此刻正在被重新锻造成一把把新的枷锁。
“押中了!现代文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段落主旨!”老周在周例会上激动地一拍桌子,声音洪亮,“王磊,你这招‘关键词联想’真是绝了!我们这回又要火了!”王磊望着同事们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胃里却像塞进了一块浸了冰水的抹布,又冷又沉,他清晰地记得,自己曾对学生说:“文学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现在,他亲手打造的,是一个个千人一面的、标准化的“哈姆雷特”。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个暴雨倾盆的深夜,王磊为了赶制押题手册的终稿,加班到凌晨,当他揉着干涩的眼睛,准备关机休息时,邮箱里一封来自陌生地址的邮件,像一只孤独的蝴蝶,悄然闯入他的视野,发件人署名“晓宇”,一个高三学生,邮件附件里有三张照片:第一张,是他去年押题时炮制的“议论文万能模板”截图;第二张,是晓宇的语文模拟卷,作文栏里,一个鲜红的“扣12分”和一行刺眼的评语——“套作痕迹明显,思想空洞”;第三张,是晓宇的自拍,背景是一所破旧的教学楼,楼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红色标语,在夜色和雨幕中显得模糊而遥远。
“老师,”邮件的正文只有一句话,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王磊混沌的内心,“您教的模板让我在模考里扣了12分,但您的《暴走大事件》,却让我笑了整整一年。”
王磊的目光停留在晓宇在照片里露出的、带着些许腼腆却无比真诚的笑容上,那笑容,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的第一句话:“语文是生活的镜子,不是考试的模具。”那一刻,他心中的天平剧烈地倾斜了,他猛地起身,删除了电脑里那篇已经写了八千字、字字句句都围绕着“考点”和“得分点”的押题手册,取而代之的,是一篇全新的文章——《如何用〈狂人日记〉的眼光,看穿高考作文的“皇帝新装”》。
文章发出的第二天,栏目组彻底炸开了锅,老周在电话里的咆哮几乎要穿透听膜:“王磊!你疯了?!我们是商业机构,是要帮学生提分!不是教他们去叛逆!”王磊握着手机,走到窗边,不知何时,暴雨已经停歇,被雨水洗刷得一尘不染的街道上,霓虹灯的倒影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泛着温柔的光,他深吸一口气,对着话筒,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语气说:“主编,真正的提分,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成为答题的机器。”
令人意外的是,这篇“离经叛道”的文章,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家长圈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一位母亲在评论区留言,字里行间满是激动:“谢谢王老师!我儿子昨晚第一次主动跟我讨论鲁迅了,说他以前觉得课文枯燥得要命,现在才发现里面有这么多门道!”王磊看着这些滚烫的留言,心中豁然开朗——家长们渴望的,从来不是什么投机取巧的押题技巧,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穿透表象、洞察本质的智慧与眼光。
高考成绩放榜的那天,王磊收到了晓宇的邮件,邮件里只有短短一行字,却重若千钧:“语文126分,作文满分,谢谢您,让我明白,真正的押题,是押中生活本身。”邮件附件里,是一张新的照片:晓宇手里紧紧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背景依然是那座他曾站过的教学楼,只是此刻,阳光灿烂,标语上的字迹清晰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少年真正成长的故事。
王磊将这张照片设为电脑桌面,老周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沉默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递过来一份新合同,他镜片后的眼神,似乎少了几分精明,多了几分复杂的释然。“下个季度的选题,”老周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丝难得的笑意,“就叫《如何用生活常识解数学题》吧。”王磊望着主编,也笑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了。
暴雨不知何时早已停歇,玻璃幕墙上的水痕,此刻正倒映着天边一道淡淡的彩虹,王磊打开新的文档,郑重地写下标题:《押题师的最后一课》,他终于明白,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将千篇一律的答案塞进学生的脑袋,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就像此刻,窗外的阳光正穿透厚厚的云层,温柔地照亮了那些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的街道,也照亮了一个教育者重拾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