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山东高考作文,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行囊里的生命印记
当高考作文题《行囊》赫然映入眼帘,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那个蝉鸣聒噪的盛夏,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少年单薄的背影,伫立在人生渡口,肩上沉甸甸的行囊压弯了脊梁,却倔强地望向对岸闪烁的渔火,行囊里究竟承载着什么?是母亲连夜缝制的棉衣里裹着的温热干粮,是父亲掌心磨出的老茧印在课本上的叮咛,还是老师在最后一课写在黑板上的"鹏程万里"?抑或是那个在日记本里夹着干枯花瓣的、不敢说出口的梦?十六岁的齐鲁少年们,你们可曾感知,这份"沉重"恰是生命赠予我们的独特勋章,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那年泰山脚下的槐花香里,我遇见了改变我认知的老木匠,他的掌心像老树的年轮,沟壑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木屑,却能将一块寻常槐木点化成振翅欲飞的玄鸟,老人摩挲着木雕的羽翼,忽然笑道:"小娃啊,手艺人这一辈子,就是在打磨自己的行囊,年轻时工具箱塞得满满当当,到老了倒腾腾,留下的几样家伙什,倒都长进了骨头缝里。"这番话让我猛然想起高考前夕的教室:堆成堡垒的复习资料,写满公式与格言的课桌,每个人都在往行囊里塞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却忘了问问哪些真正能滋养灵魂。
我们班有位"刷题达人",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做了三遍,笔记本上的批注细如蝇头,最后却在考场上因过度紧张而字迹潦草,反倒是那个总在梧桐树下写生的女孩,把时光酿成光影的诗篇,她的作文里因此流淌着"阳光穿过叶隙时,尘埃在光柱里跳着金色的圆舞曲"这样的句子,行囊的奥妙或许就在于此——它从不以容量论英雄,而在于是否盛放着真正属于你的星辰,就像老木匠刨花里藏着的宇宙,看似微末,却自有乾坤。
我的祖父是黄河岸边的农人,他的行囊简单得近乎寒酸:一把磨得锃亮的镰刀,一捆打着同心结的麻绳,可就是这把镰刀,能割出沉甸甸的麦浪;就是这捆麻绳,能编出兜住整条黄河的渔网,去年秋分我回乡,发现他躺在藤椅上午睡,膝盖上盖着条褪色的蓝布巾,上面几朵牡丹花针脚歪斜,却是祖母十八岁的嫁妆,布角磨出了毛边,他却执意不肯换新的。"这布里头,还留着当年你奶奶手心的温度。"他喃喃道,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柔光,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有些行囊看似轻如鸿毛,却能承载比整个宇宙更重的情感。
人生行囊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会随岁月发酵出独特的包浆,就像泰山巅的岩石,最初棱角锋利得能割伤云彩,经过千年风霜雨雪的淬炼,反倒温润得像块美玉,在省博物馆实习时,我曾见过清理西周青铜器的场景:考古学家用软毛刷轻轻扫去千年尘埃,那些斑驳的绿锈下,竟浮现出精美的饕餮纹,时间在器物上刻下的痕迹,何尝不是岁月颁发的勋章?同样,我们行囊里的那些挫折与遗憾,终将在回忆里酿成最醇厚的酒,让生命的纹理更加深邃动人。
高考结束铃响的那个午后,我看见同学们笑着将复习资料抛向天空,纸页如雪片般纷飞,但我知道,真正的行囊永远无法卸下——那些在台灯下啃面包的深夜,那些与同桌为了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的课间,那些躲在操场角落抹眼泪又挺直腰杆的瞬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就像老木匠说的,工具可以放下,但手艺早已刻进了掌纹,多年后当我们在异乡的星空下打开行囊,会发现里面最珍贵的,正是那些让我们成为自己的独特印记。
如今回望十六岁的那个夏天,我终于彻悟:行囊从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语言,它装着来时路上的脚印,也盛着未来征途的星光,当我们在人生的长夜里打开行囊,会发现里面最璀璨的,永远是那些带着体温的、独一无二的星辰,它们或许微弱,却连成指引方向的永恒星座,正如北斗七星的每一颗都独自闪耀,却共同构成了夜空中最动人的诗行。
愿你们永远珍视自己的行囊,因为里面装着的,是生命最本真的重量,是时光酿成的蜜,是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依然能辨认彼此的、灵魂的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