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全国卷1,2017语文高考全国卷1答案

教育 2小时前 790

《墨痕深处见春秋》

2017年的盛夏,当高考语文试卷在千万考生面前徐徐展开,那些曾被视为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悄然在少年们心中激荡起思想的涟漪,全国卷I的作文题以"一带一路"为引,却巧妙地将笔尖探向了更辽阔的精神疆域——当饱含历史温度的墨痕与现代书写的钢笔相遇,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命题,如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在时光的长卷上舒展出令人惊叹的新姿。

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我时常目睹这样的场景:少年们举着手机,对着青铜器上的铭文反复拍摄,闪光灯此起彼伏,却鲜有人驻足细辨那些斑驳纹路中蕴含的千年密码,这不禁让我想起敦煌藏经洞里那些泛黄的唐代写本,墨迹在黄麻纸上流转千年,每个笔画都仿佛凝结着书写者的呼吸与心跳,当数字化技术让《兰亭集序》在屏幕上360度旋转,我们指尖划过的是高清复刻的像素,可还能否体会到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旷世慨叹?文明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正如王羲之酒醒后"更书数十本",终不及原作神理一脉相承——创新从来都植根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虔诚对话。

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前,我曾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书法家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石碑上的刻痕,他告诉我:"这些石头里藏着汉字的基因密码,每个部首都是我们祖先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这番话让我想起故宫文物医院里的修复师们,他们既坚守着"金镶玉"的传统修复技艺,又在颜料分析中引入现代光谱技术,让千年古画重焕生机,文明的传承恰似这修复过程,既要有"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就像《诗经》从"风雅颂"的歌谣,演变为汉赋的铺陈、唐诗的格律、宋词的婉约,每一次蜕变都是对古老母题的重新发现与创造性转化。

去年在泉州,我有幸目睹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考古现场,那些被海水浸泡千年的瓷器,在修复师的巧手下重新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彩,最令我震撼的是,考古队既运用3D打印技术精确复制船体结构,又坚持用传统榫卯技艺制作模型,这种"新旧共生"的智慧,不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最生动的文化隐喻吗?当郑和宝船的雄姿与现代货轮的剪影在太平洋上遥相呼应,当泉州清净寺的宣礼塔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教堂隔空对话,文明的长河正因这种兼容并蓄奔涌向前,在泉州清净寺,我抚摸着宋代阿拉伯商人捐赠的碑刻,阿拉伯书法与汉字石刻在此交融,无声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往事。

站在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前,我突然彻悟:所谓传承,不是将文物锁进恒温恒湿的保险柜,而是让它们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新生,故宫文创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化作折扇上的流动风景,年轻rapper在歌词中融入《楚辞》的香草美人意象,这些都是让古老文明焕发青春的鲜活例证,文明的火种永远在创新中燃烧,高考作文题中"一带一路"的命题,或许正是要我们领悟:真正的文化自信,既要有"数典忘祖"的警醒,也要有"继往开来"的担当,在泉州,我看到年轻匠人将传统木偶戏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创造出既有东方神韵又具国际审美的艺术形式,这正是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当最后一缕阳光穿过考场窗棂,钢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那些墨痕中凝结的思考,终将化作少年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就像黄河九曲终入东海,文明的传承也必将在创新中奔流向更广阔的未来,这或许就是2017年语文高考给我们的启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兰亭雅集",而我们这代人,正是在墨痕深处看见春秋,在传统与创新的交响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华章,在泉州蟳埔村,我看到戴着"簪花围"的渔家女与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并肩而行,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完美交融,恰如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

历年高考语文最高分,历年高考语文最高分是多少
« 上一篇 3小时前
2017全国高考理综卷二,2017高考理综全国卷2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