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专成人高考试卷,高升专成人高考试卷真题
本文目录导读
- 被折叠的青春:从“天之骄子”到“流水线螺丝钉”
- 重启的勇气:当试卷成为“逆行船”
- 考场的意义:不止于文凭,更是对生命的确认
- 尾声:每一份坚持,都是对生命的致敬
成人高考高升专试卷背后的生命叙事
当李建国攥着那张被汗水微微濡湿的高升专成人高考准考证时,指尖的微颤几乎不受控制,考场里弥漫着消毒水与旧纸张混合的、略带刺鼻的气味,窗外的蝉鸣被厚重的玻璃隔绝,化作一片模糊的背景音,恍惚间,二十年前那个同样坐在这里的青涩少年身影重叠而来,那时的他,意气风发,笃信一张大学文凭足以叩开命运辉煌的大门。
而如今,四十五岁的他,正重新拾起被岁月尘封的课本,只为在儿子天真地问起“爸爸的大学是哪所”时,能坦然地给出一个不心虚的答案,于他而言,这张成人高考高升专的试卷,早已超越了考试本身,成为一场与时光和解、与自我重逢的庄严仪式。
被折叠的青春:从“天之骄子”到“流水线螺丝钉”
李建国的青春,曾与“高考”二字紧密相连,熠熠生辉,1998年,他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那是家族的荣耀,是邻里艳羡的焦点,更是父母眼中“鲤鱼跃龙门”的坚实起点,高二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如晴天霹雳,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击得粉碎,作为长子,他含泪撕掉了复读班的报名表,默默收拾行囊,跟着同乡南下深圳,汇入了那片由无数梦想与汗水构筑的、喧嚣而陌生的热土。
他成了一名电子厂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而精确的动作,青春的棱角在机器的轰鸣中被一点点磨平。“那时觉得,世界就是流水线上的传送带,我们都是被牢牢固定住的螺丝钉,没有姓名,只有编号。”李建国回忆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但心底深处,总有个倔强的声音在提醒他:不能这样沉沦下去。
2005年,厂里开设了夜校,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报了“机械制图”培训班,每天下班后,他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穿越半个城市的霓虹与晚风去上课,结业时,他捧着那张薄薄的证书,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带来的踏实感——尽管它不是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凭,却让他凭借一技之长,从流水线上调到了质检部,命运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
命运的齿轮在2010年再次转向,为了给患病的母亲筹集手术费,李建国卖掉了老家的房子,举家迁至一个生活成本更低的小县城,母亲康复后,他在一家小型机械厂找到了技术员的工作,生活渐趋安稳,一次晋升机会却因“学历不达标”而被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挤掉,那天晚上,他对着镜子里眼角添了皱纹的自己,第一次清晰地、痛彻心扉地意识到:那张缺失的大学文凭,像一道无形的、冰冷的墙,将他与更好的职业发展、与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无情地隔开。
重启的勇气:当试卷成为“逆行船”
2023年,一个寻常的傍晚,儿子举着一张“优秀学生”的奖状兴奋地跑回家,仰着小脸问他:“爸爸,你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常拿奖状?”李建国瞬间沉默了,儿子眼中纯粹的崇拜与信任,像一根细小的针,精准地刺痛了他内心最柔软、也最遗憾的地方,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仅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更错过了成为孩子心中那个无所不能的榜样的机会。
“我要考成人高考。”这个念头如闪电般划破他沉寂已久的内心,连他自己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决心吓了一跳,妻子起初是反对的:“都这把年纪了,折腾什么?工作那么累,图个啥?”但看着丈夫眼中久违的、如同少年般坚定的光芒,她终究是心软了,默默地为他倒了一杯热水。
李建国翻出压箱底的课本,却发现连初中的数学公式都已忘得七七八八,他没有丝毫犹豫,开启了“地狱级”的备考模式,每天凌晨五点,当城市还在沉睡,他已在阳台借着微弱的晨光背诵单词;午休时,他躲在车间的角落,用手机刷着习题;晚上等孩子睡熟,他便在台灯下,与那些厚重的教材、枯燥的理论展开一场场艰苦的“搏斗”。
“最难的是英语,”他苦笑着摇头,“单个的字母都认识,可它们一旦连成句子,就成了一串无法破解的天书。”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他成了手机APP的忠实用户,上下班的路上、午休的间隙,甚至等菜的片刻,都在戴着耳机听听力,有一次,他因为全神贯注地跟读,差点撞上路边的电线杆,引得路人一阵哄笑,他只是揉了揉撞得生疼的脑袋,脸上却露出一丝执拗的笑容,继续跟着耳机里的发音重复:“This is a pen... This is a book...”
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李建国重新认识了“坚持”二字的分量,他不再羡慕老同事的升职加薪,也不再为生活的琐碎而焦虑,因为每解开一道数学难题,每背完一篇英语课文,都像是在给日渐疲惫的生命重新注入能量,他甚至惊喜地发现,当年在工厂车间里摸爬滚打学到的机械原理,如今竟与物理课本中的力学知识遥相呼应,理论与实践在这一刻奇妙地交融,那些被生活磨碎的知识碎片,正在他的努力下,重新拼凑成一幅完整而清晰的自我认知图景。
考场的意义:不止于文凭,更是对生命的确认
考试当天,李建国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了考场,走廊里挤满了和他年龄相仿、甚至更年长的考生,有人捧着书本争分夺秒地“临时抱佛脚”,有人闭着眼睛深呼吸以平复紧张,还有人轻声地鼓励着身边的同伴,这一刻,他突然豁然开朗:成人高考高升专试卷,从来不是一张冰冷的、衡量分数的考卷,而是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了无数普通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不屈与对尊严的渴望。
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重拾》,李建国毫不犹豫地落笔,写下了自己二十年的心路历程:从放弃高考到重返考场,从流水线工人到挑灯夜读的中年人,他写道:“重拾的何止是一张迟来的文凭,更是对被折叠的青春的郑重交代,对家人的无声承诺,以及对那个曾经迷失、如今归来的自我的重新确认与拥抱。”
交卷的铃声响起,宣告着这场漫长战役的结束,李建国走出考场,午后的阳光洒在脸上,暖得有些发烫,他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考过,也不确定这张文凭在未来能否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他清楚地知道,这段经历本身,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他,儿子迎上来,紧张地问:“爸爸,考得怎么样?”他笑着拍了拍儿子的头,目光坚定而温和:“尽力了,这就够了。”
尾声:每一份坚持,都是对生命的致敬
成人高考高升专试卷,承载的远不止一纸学历的重量,它是一群向命运发起的温柔反抗,是中年人在生活重压下的一次深呼吸,是无数个“李建国”们在平凡生活中点燃的希望之火,或许他们未来的路依然漫长,布满荆棘,但当他们拿起笔,在试卷上写下第一个字的那一刻,就已经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因为他们没有向岁月妥协,没有向现实低头。
正如作家余华在《活着》中所写:“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李建国和他的同伴们,正是用这份“活着”的韧性,在试卷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滚烫的生命叙事,而那张薄薄的、或许并不起眼的文凭,终将成为他们人生行囊中最厚重、最闪亮的勋章,时刻提醒着他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永不熄灭的热爱与永不停歇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