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平凉一中高考榜,平凉一中高考榜2025

教育 2小时前 1059

平凉一中的薪火传承

每年盛夏,当蝉鸣掠过六盘山的苍翠,平凉一中的高考榜单总会像蜿蜒的泾河水般浸润这片陇东大地,2023年的榜单依旧带着油墨的清香,在校园公告栏前聚拢起层层人群——712分的理科状元名字被红笔郑重圈出,12名同学考入清北的喜报旁,是老师们密密麻麻的批注与家长朋友圈里转发的激动,这串数字背后,是黄土高原上教育工作者用三十年光阴书写的动人答卷,更是寒门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注脚。

红榜背后的坚守:师者如灯,点亮心田

"张老师,您看我家娃的分数能上哪个985?"一位父亲攥着皱巴巴的志愿表,指节因常年劳作而粗粝不平,高三(7)班的班主任张建军扶了扶老花镜,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像极了深夜办公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这盏灯,他已点亮了二十八载,从青丝到白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泾河学子"。

平凉一中的教学楼前,矗立着"崇文尚德"的校训石,石碑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旧刻着这所学校最朴素的追求,校长办公室里,泛黄的毕业照墙上,1995届毕业生王建军的故事被反复提起——那个从崆峒区白水镇走出的少年,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每年,他都会寄回新书和一封手写信:"母校教给我的,不仅是解题的技巧,更是面对黄土背朝天时,依然要仰望星空的勇气。"

近年来,学校创新推出"1+N"导师制,每位教师结对帮扶3-5名农村学生,语文教师李娟的抽屉里,锁着一沓厚厚的信笺,那是2018级学生马燕从兰州大学寄来的:"李老师,您还记得吗?晚自习后您给我煮的那碗热汤面,让我觉得平凉的冬天也不那么冷了。"字里行间,是教育最动人的温度。

从黄土高原到星辰大海:青春的奋斗足迹

清晨六点的操场,总能看见奔跑的身影,高三学生王海龙来自庄浪县南湖镇,每天要骑一小时自行车到校,他的书包侧袋装着母亲烙的杂粮饼,课本边角磨出了毛边,却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我爸妈都是农民,他们不懂什么'双一流',只知道'好好念书,以后别像咱一样受苦'。"这个皮肤黝黑的少年,眼神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

学校的"科技创新实验室"里,一群学生正围着3D打印机忙碌,在指导教师赵刚的带领下,学生们的"崆峒山生态监测系统"项目获得了省级科创大赛金奖。"我们想用科技守护家乡的山。"项目组成员陈雨桐说,这个来自泾川县的女孩,梦想将来成为一名环境工程师。

图书馆的借阅记录里,藏着更多悄悄生长的梦想,2023届毕业生周文博借阅次数最高的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扉页上写着:"从梁家河到平凉一中,青春的答案永远在奋斗的路上。"这个曾在窑洞里借着煤油灯读书的少年,即将走进清华大学能源动力系。

教育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希望

暑假的平凉一中依旧热闹,来自华亭市东华镇的50名初中生,正在参加"高校研学营",他们站在清华大学校门前合影时,校门口卖冰棍的老人感慨:"这些娃娃,跟三十年前那个考上清华的娃穿着一样的校服,眼神里都闪着光呢。"

这种"光",在平凉一中的校园里代代相传,退休教师刘淑芳至今记得,1998年她带着学生徒步30里家访,在学生家的土炕上,家长端出了仅有的几个土鸡蛋。"那时条件苦,但孩子们眼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她资助的贫困生中,已有12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不乏回到家乡任教的青年教师。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崇文尚德"的校训石上,将"德"字照得格外明亮,这或许就是平凉一中高考榜单背后的真谛——它不仅是分数的罗列,更是一代代人用知识点燃的火种,在陇原大地上生生不息,照亮了无数平凡家庭的梦想之路,正如六盘山上的松柏,扎根贫瘠却始终向上生长,终将枝繁叶茂,直抵云霄,而这束光,也将继续照亮更多孩子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带着平凉一中的印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成人高考与自考区别,成人高考与自考区别在哪
« 上一篇 2小时前
2017高考理综二卷答案,2017高考理综二卷答案解析
下一篇 »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