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7年高考1卷,2017年高考语文一卷
《笔尖上的中国:从高考作文看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
当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的作文题赫然在目,无数握笔的手指或许都曾有过一丝微颤,这道以“中国关键词”为命题的作文题,如同一面精心打磨的多棱镜,瞬间折射出当代青年对国家发展的立体认知与复杂情感,从“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到“大熊猫”的国民萌宠;从“广场舞”的市井烟火,到“食品安全”的社会焦虑,十二个看似独立的关键词,实则是打开中国叙事的十二扇窗,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们以独特的教育智慧,巧妙地引导着年轻一代在纷繁芜杂的信息迷雾中,探寻文化根脉,并在全球化的宏大语境下,努力构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话语。
关键词: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
“一带一路”与“京剧”这两个关键词的并置,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文化对话,当考生在考场上写下“驼铃声声穿越千年,高铁呼啸驶向未来”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文化转译,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壁画与当代亚投行的金融数据,在年轻一代的笔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握手,这种转译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对“文明互鉴”理念的创造性阐释,更有甚者,将京剧脸谱的程式化表演与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进行类比,认为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类对秩序与美的极致追求,这种看似不伦不类的联想,恰恰展现了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的顽强生命力与惊人的适应力。
“食品安全”与“移动支付”的并置,则精准地揭示了发展中的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命题与时代机遇,在批判性地审视社会问题的同时,考生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建设性思维,一位考生写道:“当二维码取代了粮票,当区块链技术追踪着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工序,我们正在用数字时代的智慧,重构农耕文明‘民以食为天’的古老承诺。”这种将传统伦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考方式,体现了当代青年独特的文化自信,他们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模式,也不固守传统教条,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探寻一条融合创新的道路。
叙事策略:宏大叙事的微观切入
优秀的高考作文,往往能在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广场舞”这个看似生活化的关键词,被许多考生巧妙地转化为观察中国社会的独特切口,有考生以奶奶的广场舞团队为切入点,细腻地描绘了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的精神困境与社区关系的重建,小切口中见大时代,这种叙事策略成功地避免了空泛的议论,使抽象的国家政策变得可感可知,当考生写道“霓虹灯下的舞步,踩出了中国式养老的节拍”时,个人记忆与国家叙事产生了深刻的共振。
“共享单车”与“京剧”的对比组合,则展现了考生们天马行空却又扎根现实的联想能力,有考生将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与京剧舞台的严苛程式相联系,认为两者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对公共秩序与规则意识的探索与调适,这种看似牵强的类比,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洞察,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最打动人心的作文,往往不是那些引经据典最多的,而是那些用个人生命体验去触摸时代脉搏的作品,一位来自农村的考生写道:“老家村口的共享单车,像极了小时候奶奶缝补的百家衣,每一块补丁都记录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这样的文字,因其真诚而直抵人心。
价值建构:在批判中寻找共识
面对“空气污染”这样具有负面色彩的关键词,考生们没有陷入简单的情绪宣泄或道德批判,而是展现了理性思辨与历史纵深感,有考生将伦敦烟雾事件与北京的“APEC蓝”进行历史对比,认为环境治理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智慧与长远决心,这种超越一时一地的思考,将问题引向了制度分析与文明对话的层面,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考生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积极提出建设性方案,如“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革命,就像当年‘节约每一粒粮食’的号召一样深入人心”。
“高铁”与“京剧”的组合,则引发了速度与内涵、现代与传统关系的哲学思考,有考生写道:“当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穿越华北平原,我们不应忘记京剧舞台上水袖翻飞的从容,速度不是目的,就像程式不是束缚,真正的现代化是让传统在现代的肌体中重新生长,焕发新生。”这种对发展本质的深刻追问,体现了当代青年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GDP的数字与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民精神世界的丰盈。
语言风格: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
在语言表达上,2017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呈现出传统美学与现代语汇交融共生的鲜明特点,许多考生自如地运用对偶、比喻等古典修辞,如“一带一路架起彩虹桥,中国梦联通世界心”,同时又大胆融入“流量”“IP”等网络新词,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的“混血”语言风格,这种语言上的交融特征,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蓬勃的青春活力,有考生将“广场舞”比作“城市跳动的脉搏”,将“移动支付”称为“指尖上的金融革命”,既保持了汉语的韵律美,又充满了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闪耀着“诗性智慧”的表达,一位考生在描写“食品安全”问题时写道:“我们这一代人,是吃着添加剂长大的孩子,如今却要用区块链技术去寻找失落的田园牧歌。”这种将个人成长史与国家发展史相交织的写法,使抽象的政策讨论变得有温度、有质感,在阅卷中我们发现,那些能够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宏大叙事有机结合的文章,往往最能获得高分,因为它们不仅展示了考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更深刻地体现了他们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与真诚表达。
一场未来的集体对话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既不是盲目乐观的“小粉红”,也不是愤世嫉俗的“批判者”,而是在复杂现实中保持理性思考、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前行的建设者,当他们在考场上写下“中国关键词”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国家未来的集体对话,这场对话没有标准答案,却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那便是在传承中创新,在批判中建设,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在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民族精神。
这或许就是高考作文命题者最想传递给年轻一代的核心信息:一个国家的未来,永远掌握在那些能够用文字思考、用心灵感受、用行动创造的年轻人手中,笔尖下的中国,既是他们眼中的中国,更是他们将要亲手建设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