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1,25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1

教育 3小时前 771

《墨痕深处的答案》

考场里只剩下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如春蚕在静夜中啃食桑叶,似时光在泛黄的宣纸上缓缓流淌,我凝视着作文题"这,才是答案",思绪不由得飘向祖父书房里那方端砚——砚池中凝滞的墨痕,恰如此刻脑海中盘旋的思绪,那些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的文字,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的智慧,或许正是命题人希望我们用心探寻的答案。

推开记忆的门,我看见祖父握着我的小手在宣纸上书写"人"字,狼毫笔在墨汁中轻轻一蘸,便仿佛吸饱了千年的文化底蕴。"横平竖直,这是汉字的风骨。"祖父的声音混着墨香飘来,"你看这'答案'二字,'答'是竹字头,古人将文字刻于竹简;'案'是木字底,古人读书需依着案几,文字是有根的,答案也在根里。"那时的我尚且懵懂,只觉得墨汁在纸上晕开的痕迹,如山间蜿蜒的小径,通向未知的远方。

去年深秋的岳麓书院,银杏叶如蝶般飘落在朱熹手植的古柏下,讲解员指着檐下的匾额说:"'实事求是'四字,乃湖湘文化的精髓。"我忽然忆起祖父所言"文字的根",这四字不正是对"答案"最深刻的诠释吗?真理不在浮云遮望眼的天际,而在脚踏实地的丈量里,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一步都是对答案的虔诚求索,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箴言,那些书写在典籍中的智慧,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答案从来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淬炼而成的。

冬夜读《红楼梦》,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言:"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话令我豁然开朗,我们总在寻找标准答案,如同做阅读理解非要找出"标准"的段落大意,写作文总要套用"凤头猪肚豹尾"的模板,可文学的魅力不正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就像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他哪里只是在写故事,分明是用生命在探寻人生的终极答案,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动人的情节,都是作者对生命最真诚的叩问与回答。

回到考场,窗外的蝉鸣渐渐隐去,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的飘带在千年风沙中依然飘逸灵动,那些无名画工用矿物颜料在石壁上勾勒的线条,不正是对美的永恒追寻吗?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却用画笔回答了"何为艺术"的命题,就像王维在辋川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答案从不藏在终点,而散布在追寻的每一步路上。

笔尖落在试卷上,我写下:"这,才是答案——它藏在祖父的砚台里,在岳麓书院的匾额上,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在敦煌壁画的色彩中,答案不是标准化的选项,而是文化传承的基因,是实践求索的足迹,是生命体验的沉淀,当我们真正走进墨痕深处,就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看见真理的光芒。"

合上笔帽时,夕阳正透过窗棂,在试卷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我想起《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刻我们在寻找答案,千年前的先辈也在寻找答案,而连接时空的,正是这些墨痕深处永不褪色的文化密码,这或许就是高考语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在追寻答案的道路上,我们与千年先贤同行,从未孤单。

对口高考能考一本吗,对口高考能考一本吗安徽
« 上一篇 3小时前
2017高考全国理综三卷,2017高考全国理综三卷答案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