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高考,扬大高考录取分数线
一场青春与选择的盛大奔赴
六月的扬州,总被一场名为"高考"的季风温柔裹挟,瘦西湖的柳絮还在空中轻盈打旋,个园的竹林已筛下斑驳的光影,而这座古城里最年轻的脉搏,正随着倒计时的数字一起有力跳动,扬州大学,这座矗立在古运河畔的百年学府,每年都会迎来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怀揣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考场上郑重书写着与这座城市的青春契约,这场奔赴,既是对过往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清晨六点的书桌与晚十点的星光
扬州大学文学院的老教学楼里,总有一盏灯亮到最晚,宛如夜空中最执着的星辰,中文系的林晓晓习惯在凌晨五点半起床,坐在靠窗的位置轻声背诵《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瘦西湖的四季:早春琼花的含苞待放,盛夏荷风的习习清凉,深秋银杏的金黄如瀑,隆冬腊梅的暗香浮动,这些细腻的景物描写早已融入她的作文素材,就像扬州的文人墨客总在运河边寻找灵感一样,她坚信文字的力量能跨越时空,连接起这座古城深厚的文脉与璀璨的未来。
理科实验楼的走廊里,物理系的张磊正对着光学实验仪器的数据紧锁眉头,这个来自苏北小镇的男孩,第一次在扬州大学实验室看到激光穿过三棱镜折射出七彩光束时,眼底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与震撼,突然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说科学是"写给未来的情书",他记得高考前最后一节物理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遒劲的字迹:"扬州的东关街有三百年历史,但你们的光学实验室里,藏着照亮未来的光。"这句话,成了他深夜苦读时最温暖的慰藉。
考场外的古城与试卷里的远方
考场外的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家长们的等待像一幅流动的市井画卷,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与期盼,有位母亲特意带着亲手熬制的扬州炒饭,用保温桶仔细装着,她说孩子小时候最爱吃这道菜,现在考场上闻到熟悉的味道,就像家人一直在身边陪伴,不远处,卖花老人推着三轮车缓缓走过,篮子里的栀子花散发着清甜的香气,这种独特的芬芳在扬州人的记忆里,总是和热烈的夏天、青涩的毕业、不舍的告别紧密相连,成为一代代人青春里共同的嗅觉记忆。
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里,出现了朱自清《扬州的夏日》的节选,当考生们读到"北门下码头的一条街,是从古码头下来的"时,监考老师李教授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在这里参加高考的场景,眼眶不禁微微湿润,那时的考场还在老校区,木桌椅上还留着前届考生刻下的模糊名字,就像这座古城的青石板路,每一道纹路都深深镌刻着奋斗的痕迹与时光的故事。
青春的答卷与未来的序章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夕阳正将金色的光辉洒满扬州大学的文汇路校道,一群穿着校服的少年如释重负地冲出考场,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互相拥抱、喜极而泣,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时刻,化学学院的教授们正在实验室里紧张合成新型催化剂,医学院的学生们在附属医院认真见习,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在琴房里深情练习着《茉莉花》的变奏曲——这座大学的每个角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默默回应着青春的热切期待与无限可能。
晚风轻拂瘦西湖,二十四桥的栏杆上落满了悠扬的蝉鸣,扬州大学古朴的大门缓缓敞开,像一个巨大的温暖怀抱,迎接那些带着梦想而来的年轻人,他们或许会在文学院里潜心研究《红楼梦》里的扬州元素,在工学院里精心设计跨江大桥的模型,在旅游学院里热情向世界讲述这座古城的千年故事,而今天,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成长的庄严仪式——这场名为"高考"的奔赴,不仅是为了走进一所心仪的大学,更是为了找到与这座古城深厚底蕴、与这个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命频率。
当暮色中的扬州大学亮起第一盏温馨的路灯,那些刚刚结束高考的少年们,或许会在某个仰望星空的瞬间突然彻悟:青春就像古运河的水,奔流不息,带着扬州特有的温柔与坚韧;而他们,正站在人生新的渡口,准备扬帆远航,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璀璨华章,这场奔赴,只是序章,正待他们去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