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没高考,梦见没高考没考好
一场未曾赴约的高考
冷汗浸湿了鬓角,我在黎明前的寂静中猛然惊醒,窗棂外,晨光正像融化的金子,缓缓淌过天际,几声清脆的鸟鸣如碎玉般掷入耳膜,将我从那个荒诞而真实的梦境中拽回现实,梦境的余温尚未散去,我却清晰地记得:我竟从未参加过高考,梦里的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巨大的、模糊的十字路口,手中空空如也,既没有那张决定命运的准考证,也没有一支能书写未来的笔,考场在何方?答案像被浓雾吞噬,无处寻觅,周围是潮水般涌动的人流,他们或步履匆匆,或眼神热切,脸上交织着对未知的紧张与对未来的期许,而我,像一个误入盛典的透明人,被隔绝在那场全民参与的青春仪式之外,喧嚣与我无关。
这种剥离感在清醒后非但没有消散,反而如藤蔓般缠绕心头,高考,这个在中国教育语境中近乎图腾般存在的词汇,竟在我的记忆坐标系上留下了无法定位的空白,我开始近乎偏执地翻箱倒柜,试图从时光的缝隙中打捞一丝证据,泛黄的日记本里,记录着少年时代的琐碎心事与朦胧憧憬;几枚褪色的奖状,诉说着“三好学生”的过往荣光;一张薄薄的运动会参赛证,定格了跑道上的风与汗,高中——那段被堆积如山的试卷、此起彼伏的模拟考和老师殷切的目光填满的岁月,我的记忆竟成了一片寂静的荒原,没有一丝回响。
这让我想起高中时那位总爱在晚自习后与我畅谈未来的老同学,他曾说,高考像一场庄重的成人礼,无论最终走向何方,亲历其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淬炼,是青春必经的洗礼,可我,连这场仪式的入场券都未曾拥有,这是否意味着我的青春叙事,缺失了那枚最关键的章节?我带着困惑与一丝不安向父母求证,他们先是愣住,随即笑容里掺杂了复杂的情绪,宽慰道:“大概是压力太大,记忆出了偏差。”可那笑容背后,一闪而过的闪烁与刻意回避的眼神,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我心上,让我怀疑这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是一段被集体默契尘封的往事。
梦里的世界因此显得格外轻盈,我仿佛挣脱了无形的枷锁,不必在深夜的台灯下与那些面目狰狞的数学题殊死搏斗,不必在盛夏酷暑中穿着被汗水浸透的校服,在考场外焦灼地等待命运的宣判,我拥有了大把的时间去啃读那些“无用”却热爱的书籍,指尖在吉他弦上跳跃出自由的旋律,甚至背起行囊,去遥远的山区支教,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触摸另一种生命的质感,这种自由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可夜深人静时,一种莫名的空虚感总会悄然袭来——就像一部跳过序幕直接进入高潮的戏剧,观众永远无法理解角色最初的动机与挣扎,那份成长的厚重感,也随之打了折扣。
直到一个寻常的午后,我在旧书市场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被遗忘在尘埃中的相册,指尖拂去封面的浮灰,轻轻翻开,第一页便是我的照片: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高中校服,站在高考考点那扇熟悉的红色大门前,笑容灿烂得近乎刻意,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照片背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加油!未来可期——你的挚友。”字迹的主人,是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如今她正在异国他乡的顶尖学府攻读博士学位,那一刻,记忆的闸门仿佛被猛地撞开,潮水般涌来的,不仅是那张照片,还有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我们互相鼓励的纸条,课间十分钟分享的零食,以及一起在操场边憧憬未来的畅谈,我突然彻悟:高考并非人生的唯一赛道,但它无疑是无数人青春里最鲜活的情感纽带,那些共同奋斗的日夜,早已化为我们生命底色中最温暖、最坚实的部分。
这场“没高考”的梦,像一面奇特的镜子,不仅照见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更让我得以重新审视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或许记忆的缺失并非遗憾,而是命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我: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否经历过那场万众瞩目的考试,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步调,书写着独一无二的成长故事,窗外的阳光此刻正好,斜斜地洒在书桌上,我拿起笔,在崭新的日记本上郑重地记录下这个奇妙的梦,以及它带给我的深刻启示——有些仪式,或许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缺席,但它所承载的重量、所象征的意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悄然滋养着我们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