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语文高考2017,江西语文高考2025
《赣江水暖》
2017年的江西盛夏,暑气如织,蝉鸣如沸,漫过赣江两岸,省城南昌某间教室里,十八岁的林晓舟正凝神于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机遇”,窗外的香樟叶被风卷起,掠过窗棂,光影斑驳间,竟幻化成历史书页中描绘的丝绸之路驼队,在时光的沙海上缓缓跋涉。
林晓舟的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勾勒着鄱阳湖的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恰如他心中泛起的层层涟漪,他的祖父是景德镇的老瓷匠,总在饭桌上摩挲着那些温润的瓷片,讲述宋元时期昌南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异域的传奇,那时的林晓舟尚不理解,为何祖父凝视碎瓷片时,眼中会闪烁比窑火更明亮的光芒,直到去年省博物馆之行,当那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展柜中静静伫立,解说员提及它在荷兰拍出天价的传奇时,他才骤然读懂了祖父眼中的骄傲——那些承载着东方智慧的瓷器,早已在异国他乡化作文化使者,将中华文明的火种播撒四方。
"一带一路"这个宏大命题,在林晓舟笔下渐渐具象为祖父手中旋转的拉坯轮,他想起去年暑假在景德镇古窑遗址的见闻:老匠人双掌覆泥,陶泥在转盘上旋舞,时而舒展如流云,时而凝聚如山峦,不正像极了新时代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图景吗?那些曾经沿着赣江入鄱阳湖,再经东海远航的商船,如今正以中欧班列的钢铁长龙之姿,满载着"中国制造"驶向更远的远方,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奇异地重叠,让"互联互通"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化作触手可及的温度。
教室后排的陈墨正对着政治试卷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出神,这个来自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少年,去年跟着支教老师参加了"重走红军路"研学活动,在黄洋界哨口,他抚摸着那些弹痕累累的城墙,指尖仿佛触到了历史的温度,突然意识到,当年红军战士用双脚丈量的信仰之路,与今天"一带一路"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本质上都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在作文本上郑重写下:"从井冈山的星火到'一带一路'的燎原,中国人始终在用行动诠释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这胸怀里,装着的是对和平与发展的永恒向往。"
监考老师轻轻走过课桌间,皮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像时光的秒针在丈量青春的长度,林晓舟抬头望向墙上悬挂的《滕王阁序》拓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八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墨香,仿佛穿越千年的对话,一千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阁上挥毫写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那时的南昌已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商埠,舟楫往来,商贾云集,而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这座古城正以开放包容的新姿态拥抱世界,历史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文明交融的壮丽篇章。
交卷的铃声骤然响起,将林晓舟的思绪拉回现实,他的作文纸上已经写满了工整的字迹,最后一句话如诗如画:"当鄱阳湖的晨雾与威尼斯的晨雾交融,当景德镇的青花与迈锡尼的陶器隔空对话,'一带一路'便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成为文明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暖流,滋养着人类共同的未来。"他放下笔,望向窗外,赣江水正浩荡东流,波光粼粼中,仿佛倒映着一个古老文明永续发展的动人故事,那故事里,有过去,有现在,更有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