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江苏阅读,江苏高考阅读理解2017
旧书里的新宇宙
那本《天演论》在旧书摊的角落里沉默了许久,封面已被岁月啃噬得斑驳不堪,带着些许潮湿霉变的气息,我轻轻拂去上面堆叠的尘灰,如同揭开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封印,翻开书页,一股混合着陈年纸墨与淡淡潮气的独特味道扑面而来,仿佛是历史深处传来的低语,泛黄纸页间,赫然夹着一片早已褪色的银杏叶叶脉书签,纤细的纹路如古老河床般清晰可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书页边缘处,有人用铅笔写下的批注,墨色已有些洇开,字迹却依然倔强地诉说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岂非天道昭昭?”这笔迹间,既有对先贤智慧的敬畏,也透着一丝不为人知的思索与抗争。
那一刻,我指尖触到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灵魂穿越百年光阴的郑重托付,那些在泛黄纸页间游走的墨痕,是思想在时间长河里永不沉没的航标,它们曾点亮过无数个幽暗的求知之夜,如今又在我眼前重新燃起火焰,照亮了知识传承中那条蜿蜒却从未断绝的路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我与那位未曾谋面的批注者,与百年前的严复先生,在字里行间达成了某种微妙的默契。
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如同时光隧道里层层叠叠的足迹,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图谱,有人用钢笔在页边画下粗重的波浪线,仿佛要将那些文字钉在纸上,笔力遒劲,透着不容置疑的肯定;有人用娟秀的小字写下疑问,如“此论当如何置于今日之世局?”像在寂静的深夜里投下的石子,激起圈圈涟漪;还有人干脆用红笔划出大段段落,旁注“此乃警世恒言”,字字铿锵,如洪钟般振聋发聩,这些墨色深浅各异的痕迹,是无数读者在作者搭建的思想宫殿里留下的精神足迹,或深或浅,或激昂或沉静,我仿佛看见,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一盏孤灯下,不同的灵魂与作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或拍案而起,激烈争辩;或蹙眉凝思,默默咀嚼;或豁然开朗,欣然批注,那些墨迹,便是这场永恒对话最真实的见证,是思想碰撞后留下的璀璨火花。
当我凝视那些泛黄纸页上深浅不一的批注,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思想星空中留下的航迹,每一道墨痕都是一次灵魂的震颤,每一次旁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这些无声的交流,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动人的精神合唱,它们或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或如惊涛骇浪,震撼心魄,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共同编织了这部作品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被解读、被丰富、被重生。
我轻轻抚摸着书页上那些被岁月磨砺得模糊的字迹,指尖传来的是思想的温度与历史的重量,这些泛黄的书页,如同被时光精心雕琢的琥珀,将人类智慧的结晶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永恒封存,它们沉默不语,却比任何喧嚣都更有力量;它们朴素无华,却承载着比黄金更贵重的精神财富——那是人类对真理不懈探索的勇气与执着,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这些旧书提醒我们:真正的知识不是转瞬即逝的泡沫,而是需要耐心沉淀、反复咀嚼的甘醇;不是唾手可得的快餐,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韵的醇酿。
合上那本《天演论》,我仿佛听见无数个声音在耳边交织回响,那是作者严复“信、达、雅”的深沉思考,是历代读者在字里行间的批注争鸣,也是此刻我的心灵共鸣,一本旧书,就是一个浓缩的宇宙,容纳着无数思想的星辰与心灵的火花,它教会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既是航行者,也是传承者;既在前人的灯塔指引下前行,也为后来者点亮新的光芒,我们与书的关系,恰是文明延续的缩影——每一代读者都是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走出旧书摊,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明亮,我手中的这本旧书,此刻却仿佛拥有了新的生命,那些泛黄的书页不再只是过去的遗存,而成为了照亮未来的火种,提醒我们:在追求新知的同时,不应忘记回望来时的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偶尔放慢脚步,走进旧书的世界,去聆听那些被时光过滤后的智慧回声,去感受那些沉睡在字里行间的温度与力量,因为在那里,我们不仅能找到过去的答案,更能发现未来的可能,在与先贤和过往读者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前行的勇气,这便是旧书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