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语文乙卷,2017语文高考题

教育 2小时前 1142

《墨痕深处的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乙卷的作文题如同一面澄澈的青铜古镜,既映照出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深沉叩问,也折射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基因的交织碰撞,当多数考生仍在"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中寻找切入点时,我却想从一方砚台、半卷残墨中,打捞那些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鲜活的文明密码,这并非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对文明根脉的重新确认与创造性激活——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真正的传统,是流动在当代人血脉里的文化自觉。"

甲骨文的裂纹里藏着先民的宇宙观,青铜器的铭文刻着王朝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在博物馆隔着玻璃展柜凝视这些文物时,何曾想过它们曾是鲜活的生活日常?殷商的贞人占卜时灼烧的龟甲,与今天我们敲击键盘记录生活,本质上都是人类对抗遗忘、寻求意义的永恒尝试,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昏暗的洞窟中闪耀千年,那些飞天的飘带里,裹挟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与梵呗声,也凝固着画工们虔诚的目光与不灭的匠心,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标本,而是流动在我们呼吸之间、浸润在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它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趣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在《文之悦》中写道:"文本是巴别塔的工地,每个读者都是新的工匠。"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苏州园林的见闻:一位白发老者带着孙子在留园的"冠云峰"前驻足,老人用枯瘦的手指抚摸着太湖石的肌理,讲述着"瘦、皱、透、漏"的审美密码,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却在离开时偷偷捡起一片落在石阶上的银杏叶,夹进素描本,这瞬间的画面,恰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隐喻——我们不必复刻古人的生活方式,但必须保持对美的敏感与敬畏,正如银杏叶虽小,却承载了秋天的全部诗意,文化的传承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与感知之中。

当下流行的"国潮"现象,正是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突变,当李宁的T恤上印着狂草书法,当故宫的口红成为爆款,当年轻人穿着汉服走在时尚街头,这些看似表面的融合,实则暗含着文化认同的深层转向,但我们必须警惕: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符号的简单挪用或元素的粗暴拼贴,而是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像苏州博物馆的贝聿铭设计,用现代几何语言重构了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让传统在光影流动中获得新生,这种融合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传统的最高致敬。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言:"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功夫。"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也需要这般剥落的勇气,剔除那些附着在经典上的历史尘埃,剥离被权力扭曲的意识形态,让《论语》中的"仁者爱人"与《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重新照进现实,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讨论"佛系青年"时,何曾想过这不过是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当代变奏?当我们在职场中追求"工匠精神"时,可曾记得《考工记》里"智者创物,巧者述之"的古老智慧?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需要我们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经典,让古老智慧回应时代之问。

站在21世纪的门槛回望,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照亮未来的火把,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定力,在技术狂飙突进时守护精神家园,就像故宫文物医院的修复师们,用现代科技修复古画时,依然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这恰是对传统的最好致敬: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过去在当下获得新生,让传统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从《只此青绿》的舞绘山河,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全民热潮,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

当高考结束铃声响起,那些传统文化的思考或许会逐渐淡出记忆,但我相信,总有些墨痕会深深烙印在青春的答卷上,成为照亮人生路途的文化灯塔,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既定答案,而是培养思考的能力——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这或许就是2017年高考语文乙卷留给所有考生最珍贵的人生启示:唯有扎根传统的沃土,才能开出时代的新花;唯有在文明的传承中创新,才能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这墨痕深处的答案,不仅是高考的答卷,更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文化追寻。

2017物理江苏高考答案,2017江苏物理高考答案解析
« 上一篇 2小时前
2017吉林高考难吗,2017年吉林高考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