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广西语文高考,2017广西语文高考卷

教育 6小时前 963

《在试卷的褶皱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2017年的盛夏,广西的语文高考考场里,空调的嗡鸣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一片模糊的背景音,当考生们翻开语文试卷,那道"老腔"的阅读理解题,像一束骤然打下的舞台追光,瞬间照亮了三千年黄土高原上的苍凉与豪迈,也照见了八桂大地上无数少年心中,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故乡回响。

这或许是语文高考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只考察知识的记忆,而是引导我们在文字的褶皱里,打捞那些属于民族的、地域的,最终也属于每个个体的文化基因,当"老腔"那"一声吼尽千古事"的粗粝声浪穿透试卷,广西的考生们或许会恍然:原来黄土高坡上的嘶吼,与家乡山歌的婉转,竟是同一种血脉的奔涌,他们想起末伦的缠绵、彩调的灵动,想起三月三歌圩上,山歌如何像漓江的水,在喀斯特峰林间蜿蜒流淌,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记忆。

语文试卷从来都是一面文化的棱镜,2017年的广西卷里,文言文阅读选取了《宋史·谢良佐传》,那些"圣贤所以为学者,性也"的句子,与广西阳明书院遗址上的青苔遥相呼应,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将"心即理"的思想播撒南国;而今,考生们在考场上与古人隔空对话,何尝不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这种传承不在死记硬背,而在当"格物致知"的古老智慧,与当代青年面对信息洪流时的思辨相遇,便在试卷上生长出新的文化根系。

现代文阅读里,那篇"书匠"的文章,更像是一则温柔的寓言,在广西的村寨里,至今还有走村串寨的修书匠,他们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泛黄的书页,如同抚慰岁月的皱纹,考生们读到老书匠"补书如补心"的执着,或许会想起家乡侗族大歌的传唱人,他们用不变的旋律,在口耳相传中守护着民族的史诗,这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在工业文明席卷而来的今天,恰是一剂清醒剂——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有温度的、流动的生命体,它活在每一次摩挲与吟唱里。

作文题"我的行囊",更是为广西的考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故乡的门,当城市少年拖着拉杆箱奔赴远方时,他们的行囊里或许装着螺蛳粉的酸笋味,装着刘三姐山歌的调子,装着德天瀑布的水汽,装着外婆用壮锦缝制的香囊,这些带着地域印记的"行囊",是身份的徽章,更是精神的锚点,正如广西作家东西在《回响》中写的那样:"我们带着故乡的胎记行走,在异乡的月光下,总能辨认出自己来时的路。"这胎记,是味觉的记忆,是声音的烙印,是血脉的归属。

语文高考的考场,从来不是知识的竞技场,而是一场文化的成人礼,当广西的考生们在试卷上写下答案时,他们书写的不仅是分数,更是在确认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血脉联系,那些对"老腔"的思考,对"匠人精神"的感悟,对"行囊"的诉说,最终都会沉淀为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多远,都能听见故乡的心跳,在灵魂深处回响。

走出考场时,夕阳正将南宁的街巷染成金色,或许有人会突然想起,试卷里那句话:"文化是流动的河,每个浪花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而他们,正是这条奔流不息的河里,最鲜活的浪花,他们带着从试卷褶皱里打捞起的月光,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哪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浪花。

高考蒙古语文,高考蒙古语文试卷
« 上一篇 6小时前
2017江苏高考英语试卷,2017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答案解析
下一篇 » 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