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辽宁高考题,2012年辽宁高考题
艺术与人生的隐遁之境
2012年的辽宁高考语文试卷上,作文题如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万千考生心中漾开圈圈涟漪,题目要求以"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句话引发的思考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看似简单的命题,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考生对艺术、人生与价值的独特理解——有人视其为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有人解读为对个人价值的消解,更有人从中窥见创作者与作品之间微妙的精神博弈。
在沈阳某考场的角落里,一个穿着洗得发白校服的男孩正紧握着笔,眉头微蹙,他叫林远,自幼学习小提琴,却从未想过自己与音乐的缘分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被重新审视,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三年前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他第一次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独奏《梁祝》,聚光灯打在身上,台下的目光如芒在背,他紧张得手指发颤,琴声也失去了往日的灵动,演出结束后,评委老师的评价言犹在耳:"技巧娴熟,却少了灵魂的共鸣。"这句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他的心里,也让他开始质疑自己数年来的习琴之路。
从那天起,林远开始重新叩问音乐的本质,他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追求技巧的完美,而是沉下心来研读乐理,聆听大师的演奏,甚至去公园观察老人的晨练、孩童的嬉戏,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动人的音乐,从来不是演奏者炫耀技巧的舞台,而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就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那不是简单的音符组合,而是他在失聪后对生命的呐喊与对光明的渴望;就像马勒的交响曲,那恢弘的旋律背后,是一位音乐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音乐家应当像一位隐士,将所有的情感与思考都融入作品,让听众在旋律中感受心灵的震颤,而不是记住演奏者的名字。
带着这样的思考,林远在考场上奋笔疾书:"隐于音乐背后,并非逃避与退缩,而是对艺术最虔诚的敬畏,就像梵高笔下的向日葵,那浓烈的色彩背后,是画家对生命的炽热追求;就像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朴实的文字背后,是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用作品传递力量,而非追求虚名,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创作者被多少人记住,而在于作品触动了多少灵魂。"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林远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篇作文不仅是对一个命题的回应,更是对自己音乐之路的重新定位,几个月后,当他收到中央音乐学院录取通知书时,他想起的不仅是考场上的奋笔疾书,更是那个在琴房里反复琢磨乐句的夏天——音乐对他而言,不再是赢得掌声的工具,而是表达自我的语言,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在这个追求曝光率的时代,"隐于音乐背后"的理念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沉淀与积累,需要创作者放下对名利的执着,专注于作品本身,正如一棵大树,只有将根系深深扎入土壤,才能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正如一位匠人,只有专注于手中的器物,才能创造出传世之作,音乐如此,人生亦然——当我们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与价值的创造时,那些外在的认可与赞誉,不过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墨痕深处,藏着创作者最真挚的情感与思考;旋律背后,跃动着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隐于背后"的智慧——不是遁世,而是以更纯粹的心,去书写最动人的篇章;不是消失,而是让作品成为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