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事例素材,高考事例素材积累

教育 5小时前 851

笔尖下的星辰与尘埃——一位高考学子的独白

窗外的蝉鸣撕碎了六月的静谧,教室里的风扇嗡嗡作响,卷起桌角堆积如山的试卷,纸张翻飞间,墨香与汗水交织,林晚握着笔,指尖因用力而泛白,目光落在作文纸上那道半命题题目上:“__照亮了我的青春”,她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同样燥热的夏天,自己拖着行李箱站在高中校门口,父亲将一袋剥好的荔枝塞进她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塑料袋传来,他轻声说:“别太拼,累了就回家。”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这句话会在三年后成为支撑她走过无数个深夜的微光。


尘埃里的萌芽

林晚来自小镇,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餐馆,日复一日的油烟味浸透了她的童年,却也让她比同龄人更早读懂了生活的重量,初三那年,她第一次在模拟考中拿到全校第一,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念她的作文时,她低着头,目光落在自己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上,听见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她家那么穷,肯定是死读书。”这句话像根刺扎进心里,却也成为她暗暗较劲的起点——她要让那些质疑声,变成未来回望时的尘埃。

高中入学考试,她以班级中游的成绩挤进实验班,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上鲜红的58分像一记耳光,扇得她头晕目眩,晚自习后,她躲进操场角落的看台,抱着膝盖哭了很久,月光很亮,远处教学楼的灯光星星点点,像散落在夜空中的碎钻,她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你看那灶火,旺的时候能烧一锅好菜,弱的时候也能煨热一壶水,关键是别让它灭了。”那天晚上,她在笔记本扉页写下:“要做灶膛里的火,不做风中的烛。”


笔尖上的星光

林晚的逆袭,是从一本厚厚的“错题本”开始的,她把数学试卷上的错题一道道抄下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解题思路,连草稿纸都写得工工整整,仿佛在对抗着什么,她的同桌是个学霸,起初总嫌她问题目太频繁,后来却主动帮她整理知识点,有一次,林晚发现同桌的笔袋里总有一颗薄荷糖,是她每次讲完题后悄悄塞的,后来,同桌在赠言本上写:“你眼里的光,比糖甜。”

高三的冲刺阶段,林晚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在路灯下背单词,冬天的早晨寒气刺骨,她呵出的白气在空中凝成雾,又消散,有一次,她背得太专注,没注意到身后有位清洁工阿姨在扫落叶,阿姨停下扫帚,递给她一杯热豆浆:“姑娘,天冷,喝口热的暖暖。”林晚接过豆浆,看见阿姨冻得通红的手,忽然鼻子发酸——原来,温暖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藏在尘埃里的微光。


尘埃里的星辰

高考前一天,林晚收拾书包时,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沓旧信,那是初中时她写给自己的信,字迹稚嫩却坚定:“我要考出去,让爸妈不用再起早贪黑。”她想起父亲总说,餐馆的灶台要天天擦才不会积灰,就像人的心,要时常擦拭才能看清方向。

考试那天,她走进考场,深吸一口气,想起三年前父亲塞给她的荔枝,想起同桌的薄荷糖,想起清洁工阿姨的热豆浆,还有笔记本上那句“要做灶膛里的火”,她在作文纸上写下:“青春或许布满尘埃,但总有人为你擦亮星光;或许前路崎岖,但笔尖下的坚持,终将照亮属于自己的星辰。”


后记

成绩公布那天,林晚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她站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忽然笑了,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但这一次,她听到的不是焦躁,而是盛夏的序曲。

多年后,林晚成为一名教师,她在给学生的第一堂课上写道:“你们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未来的伏笔;你们熬过的每一个夜,都会变成照亮前路的星光,不必害怕尘埃,因为最耀眼的星辰,往往诞生于最深沉的黑暗。”

或许,高考的意义不在于一场考试的结果,而在于那段全力以赴的岁月里,我们如何在尘埃中寻找星光,如何在黑暗里点燃自己,就像林晚当年在笔记本上写的那样:“要做灶膛里的火,不灭,便总能温暖一方天地。”

而那些曾经的质疑与眼泪,终将成为她生命里最温柔的尘埃,托举起她笔尖下的星辰。

吉林高考科目,吉林高考科目及各科分数
« 上一篇 5小时前
浙高考语文,浙江高考 语文
下一篇 »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