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等值线,高考等值线知识点总结
一场起点与奔跑的青春叙事
城市上空那场连绵了整季的雨终于停了,水汽氤氲在傍晚的空气里,将窗外的高楼和远山都晕染成一幅模糊的水墨画,林默站在十八楼的窗前,手里捏着一张被汗水浸得发软的纸——那是他刚刚查完成绩的手机截图,屏幕上那个数字像一根冰冷的针,精准地刺破了他所有未来的幻想:568分,比去年一本线高了整整30分,却在省城重点大学的录取线面前,渺小得像一颗跌入大海的沙粒,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
他想起三年前中考结束的那个夏天,自己也曾像现在这样站在窗前,手里攥着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脚下铺展开来,那时候的班主任老张在班会上拍着桌子说:"孩子们,高考就是人生的第一条等值线!你们现在多努力一分,就能在这条线上往上挪一厘米,将来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当时全班同学都热血沸腾,林默更是暗下决心,要站在这条线的最顶端,让所有质疑他出身的声音都闭嘴。
可现在他终于明白,这条线从来不是公平的起点,更像是一张被无形之手操控的地图,标注着不同的海拔和资源,同桌陈晓雯,那个永远坐在第一排、笔记永远记得工工整整的女孩,高考成绩712分,已经被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提前录取,昨天在同学聚会上,陈晓雯的妈妈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们家晓雯就是有天赋,从小学习就好,随便看看书就能考第一。"林默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留下几个泛白的月牙印,他想起陈晓雯每天放学后都有专车接送,想起她周末可以请全省最好的家教补习数学,想起她书包里永远装着最新款的iPad和进口的辅导书——而他每天要换乘三趟公交车才能到学校,晚自习后还要帮家里照看小卖部,那些厚厚的练习册,都是他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一家家书店比价才买到的二手书。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妈妈打来的。"小默,成绩怎么样?"妈妈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期待,像在捧着一碰即碎的玻璃器皿,林默张了张嘴,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发不出任何声音,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空气仿佛凝固了,然后传来妈妈疲惫却依旧温柔的声音:"没事,没事,考多少分都是妈的好孩子,实在不行,咱就报本地的二本,反正离家也近,妈还能给你做顿热饭......"林默的眼泪终于决堤般掉了下来,砸在手机屏幕上,晕开了那个刺眼的数字,他知道妈妈为了供他读书,已经三年没买过新衣服了;他知道爸爸在工地上摔断了腿,还在咬牙坚持干活;他知道小卖部的货架越来越空,因为妈妈不敢再进货,怕资金周转不开,这条等值线,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道可以随意跨越的风景线,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
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地打在玻璃窗上,像无数双哭泣的眼睛,又像是在为这场无声的战役奏响哀乐,林默突然想起老张老师说过的话:"等值线会移动,但永远不会消失。"是啊,高考这条线结束了,还有考研这条线,求职这条线,人生就是由无数条等值线组成的,它们或明或暗,或陡峭或平缓,标注着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坐标,有些人出生就在线的顶端,拥有最好的资源和视野;有些人却要从线的最底层开始爬,每一步都充满荆棘,但重要的是,即使起点再低,也要一步一步往上挪,哪怕挪动的距离微不足道,也要向着光的方向。
他擦干眼泪,打开电脑,屏幕的光映照着他布满血丝却异常坚定的眼睛,开始在志愿填报系统里填写志愿,第一志愿填了省城的师范大学——那是他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的起点;第二志愿填了本地的理工大学,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第三志愿填了邻市的师范学院,给自己留一个退路,却也是另一个向上的可能,鼠标点击"确认提交"的那一刻,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这条路或许不是最光明的,甚至布满坎坷,但至少是向上的,是通向未来的,他知道,未来的每一条等值线,都需要他用汗水和坚持去跨越,就像窗外的雨,虽然冰冷刺骨,却能让种子破土而出,让万物在洗礼后焕发生机。
雨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洒下清冷而温柔的光辉,为整个城市镀上了一层银边,林默看着镜子里自己红肿的眼睛,突然笑了,那笑容里有释然,有坚定,还有一丝对未来的憧憬,这条等值线或许没能让他站在顶峰,却让他看清了脚下的路,看清了现实的残酷,也看清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起点的位置,而是奔跑的姿态,是不管遇到多少风雨,都咬牙坚持下去的勇气,他拿起笔,在日记本上用力写下了一句话:"等值线可以划分地域,却无法定义人生,我的高度,我自己来创造。"
窗外的城市渐渐亮起了灯火,像一片璀璨的星河,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正在努力生活的人,林默知道,在这片星河里,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正在各自的等值线上努力攀登,或许他们此刻正经历着迷茫和痛苦,或许他们的起点各不相同,但只要不放弃奔跑,不停止脚步,总有一天,他们会站在属于自己的高度,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雨后的天空,总会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那彩虹的颜色,正是他们用汗水与泪水交织而成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