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2017高考难度,吉林2017年高考
《雪落松江时:2017,吉林高考的寒与暖》
雪落松江时:2017,吉林高考的寒与暖
当松花江的最后一抹坚冰在料峭春寒中悄然隐去,2017年的吉林高考,便在这冬春交替的时节里,拉开了帷幕,全省近13万怀揣梦想的学子,将他们的青春与汗水,一同铺展在承载着未来的答卷上,笔尖与试卷的每一次摩擦,都仿佛在与时间赛跑;窗外偶尔掠过的鸽哨,则像是对他们无声的祝福,这场被外界贴上“史上最难”标签的高考,不仅是一场对十二年寒窗苦读的终极检验,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时代洪流下,教育公平与个体奋斗的深刻命题。
命题之“难”:冰与火的淬炼
2017年,全国高考数学卷首次启用“甲卷”模式,吉林考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考核,更是一场思维的极限挑战,当铃声响起,无数走出考场的学子脸上写满了凝重,尤其是那道被誉为“解析几何珠穆朗玛峰”的压轴题,以其复杂的计算链条与精妙的知识点融合,成为了无数考生心中难以逾越的山峰。
“那道题,就像一座冰山,”长春市第二中学的资深数学教师王磊在考后回忆,“学生们不仅要看到水面上的已知条件,更要具备潜入水底,挖掘隐藏逻辑的勇气和能力,它考验的,是数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种高难度的设计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高考改革“去死记硬背,重能力考查”的明确导向,在吉林,这一导向体现得尤为鲜明,文综试卷中,一道“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材料分析题,要求考生跳出课本的框架,将理论知识与脚下的黑土地、眼前的区域发展现实紧密结合,这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是视野的拓展,引导着青年一代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思考。
考场之“暖”:零下二十度的守护
六月的吉林,清晨的空气依旧带着一丝清冽,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考点,身着黑色制服的交警们早已站成了一道道坚实的屏障,他们的警服在微凉的晨风中显得格外挺拔,如同一棵棵沉默的松,交警李建国负责考点周边的交通疏导,连续五年的高考执勤,让他对这条路上的每一寸路况都了如指掌,他搓了搓冻得有些发红的手指,目光却始终未曾离开通往考场的路口。“我们早上五点半就到岗了,不能让孩子在路上耽误哪怕一秒钟。”这朴实的话语,是无数守护者共同的心声。
这份温暖,在考场之内,同样如春风化雨,吉林市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张丽,在巡视时发现一名考生因过度紧张而手心冒汗,笔尖微微颤抖,她没有出声打扰,只是悄然走到桌旁,轻轻放下了一张字条,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深呼吸,你可以的。”这个细微的举动,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瞬间抚平了考生心中的波澜,多年后,这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那天的阳光很暖,但老师投来的那个眼神,比阳光更暖,让我觉得这场严苛的考试,也有不期而遇的温柔。”
时代之“问”:教育公平的破冰之旅
2017年,吉林省高考录取率历史性地突破了85%,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却如松花江般,横亘在许多考生的面前,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偏远山区,有些考生为了赶上县城的考试班车,必须在凌晨四点出发,徒步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两小时,这种现实,催生了“高考直通车”这样的公益项目,社会车辆自发组成爱心车队,在清晨的薄雾中点亮前行的路,免费接送这些远道而来的追梦少年,车轮滚滚,载的不仅是考生,更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希望。
教育公平的探索,也体现在制度层面的“破冰”,吉林省推行的高校专项计划,为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学子开辟了一条通往重点大学的绿色通道,来自通化市农村的考生王媛媛,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她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专项计划的加持,成功考入了吉林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985”大学生,她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的人生轨迹或许会和村里的许多女孩一样,早早地嫁人,相夫教子,是高考,是政策,为我推开了一扇看见更广阔世界的窗。”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划破长空,松花江畔的晚霞正燃烧得如火如荼,考生们鱼贯而出,脸上交织着释然、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无论结果如何,2017年的吉林高考,都已深深镌刻在他们青春的年轮里,这场在“寒”与“暖”中交织的青春战役,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检阅,更是一场成长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教育公平的漫漫长路上,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份执着的坚守都将化为照亮未来的光,正如松花江的冰凌终将在春光中消融,吉林的教育事业,也在这场严酷的考验中,迎来了破冰后充满希望的崭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