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高考,沙湾高考状元
古镇里的青春答卷
暮色中的沙湾古镇,青石板路被浸得发亮,像一块被时光打磨过的墨玉,老茶馆的檐角挂着半轮月亮,清辉如水,又似谁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在青灰色的天幕上洇开一片温润的墨痕,十六岁的林晓站在文昌阁前,指尖抚过斑驳的木柱,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是历届考生留下的姓名与心愿,每一笔都镌刻着对未来的憧憬,也沉淀着古镇特有的文化记忆。
晚风拂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揉碎了天上的月影,也吹乱了林晓的鬓发,书包里那份模拟考试的成绩单,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沉甸甸地坠在心底,让她不敢轻易去触碰,昨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昏黄的灯光下,银针在母亲粗糙的指间灵活翻飞,每扎一针,都像扎在林晓的心上,针脚细密,牵动着母亲的牵挂与她内心的愧疚。
在沙湾,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牵动全镇的集体记忆,清晨五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镇上的早点摊已支棱起来,氤氲的热气唤醒了沉睡的小镇,阿婆掀开蒸笼的瞬间,白雾裹挟着米香与面香扑面而来,那是独属于沙湾的晨钟,温柔地唤醒每一个追梦的灵魂,林晓常在固定的摊位坐下,阿婆总会多给她一个煎蛋,金黄的蛋液边缘带着微焦,"吃了蛋,脑子才转得快",阿婆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油渍在粗糙的木桌上晕开,像极了她此刻纷乱却充满希望的思绪。
教学楼后的老槐树不知何时被系满了红丝带,那是家长们无声的祈愿,也是古镇特有的温情符号,林晓曾偷偷数过,足有八十七条,每一条丝带上都写着不同的名字与祝福,在风里轻轻摇曳,像无数双温柔而期盼的眼睛,注视着树下的莘莘学子,班主任老陈总爱在晚自习后留他们一会儿,昏黄的灯光下,粉笔灰如雪花般飞舞,他的声音带着常年讲课的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温柔:"沙湾的孩子走出去的路,是用一双双脚印踩出来的,每一步都算数。"
随着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变少,镇上的气氛也愈发凝重而充满仪式感,杂货店的店主早早把"金榜题名"的红纸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字迹遒劲;修车师傅在工具箱上贴着"答题顺利,下笔有神"的字条,朴素真挚;连平时最爱吆喝的菜贩,也收起了爽朗的嗓门,改口问学生:"今天想吃点什么?核桃、鸡蛋,都补脑。"
压力如山的夜晚,林晓偶尔会逃晚自习,沿着蜿蜒的河岸慢慢走,月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闪烁的银箔,波光粼粼,如同她跳动的心事,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这条清澈的河里教她游泳,宽厚的手掌托着她小小的身体,声音沉稳有力:"别怕,水会托着你。"如今父亲在遥远的工地上打工,每次打电话都强撑着说"家里一切都好",可她分明听见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咳嗽声,像一根细小的针,刺痛她的心。
高考那两天,沙湾下起了缠绵的梅雨,雨点打在考场铁皮屋顶上,奏出急促而富有节奏的鼓点,仿佛在为学子们加油鼓劲,考场外,撑起的五颜六色的花伞连成一片彩色海洋,伞下的每一张脸都写满了紧张与期盼,林晓的母亲穿着那件洗得发白却浆烫得十分平整的蓝布衫,静静地站在人群中,伞沿的水珠不断滴落,在她脚边积成一小滩晶莹的水洼,母亲没有说一句鼓励的话,只是默默地把一个还带着她体温的剥好的鸡蛋塞进林晓手里,那温热的触感,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响起,林晓走出考场时,雨已经停了,夕阳的余晖穿透云层,给古朴的古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仿佛在为这场青春的战役加冕,她看见教学楼后的老槐树上的红丝带在湿润的风中更加鲜艳地飘扬,像一面面胜利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母亲正站在河岸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柳树下,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那是她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沙湾的高考,是一场盛大的成人礼,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古镇文化与情感的传承,它藏在阿婆多给的、带着烟火气的煎蛋里,在母亲掌心传递的、无言的温暖里,在班主任语重心长的教诲里,在古镇每一块被岁月磨圆的青石板的纹理里,在每一阵掠过河面的、带着祝福的风里,当林晓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张承载着无数期盼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忽然明白,这场青春的战役,她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整个沙湾,都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她托底,为她护航,就像那条永远流淌的河水,温柔而坚定地托着每一片即将远航的落叶。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茶馆里悠扬的评弹声再次传来,咿呀的唱腔里仿佛诉说着古镇的过往与未来,林晓将那张轻飘飘却又重千钧的录取通知书仔细地放进书包,与母亲纳的鞋底、阿婆给的煎蛋、父亲的叮嘱放在一起,她抬头望向星空,那半轮月亮不知何时已经变得圆润皎洁,像一盏为夜行者点亮的明灯,温柔地注视着这座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古镇,以及那些即将从这里出发,带着沙湾印记的年轻灵魂,他们将奔赴更广阔的天地,而沙湾,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