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名句,高考必背名句默写
《墨痕深处的星辰》
晨光熹微,如金纱般漫过斑驳的窗棂,总能看见祖父握着那支用了多年的狼毫毛笔,在氤氲的宣纸上游走,笔尖饱蘸浓墨,时而如高山坠石,时而如行云流水,最后在宣纸中央凝成八个遒劲的大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松烟墨的醇厚香气混着宣纸的清芬,在青砖黛瓦的老屋里弥漫开来,仿佛一条流淌的时光之河,载着那些镌刻在民族血脉里的千古名句,从千年岁月的深处悠悠而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当祖父念及此句,眼中便会闪烁起异样的光芒,他说,这是少年时抄在课本扉页的话,后来在煤油灯下备课至深夜,抬头便能看见这行字在昏黄的光晕中微微发亮,如同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衣袂飘飘间承载着整个文明的重量,是啊,当屈子行吟泽畔,吟出这千古绝唱时,谁能想到这求索的火种会在两千多年后,点燃无数青年的理想之炬?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我们灵魂深处的弦共振,奏响穿越时空的共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笔下的忧乐情怀,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化作了西南联大师生徒步西迁的坚毅背影,祖父曾听他的老师讲过,闻一多先生拄着竹杖,走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口中吟诵的正是这千古名句,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铅字,而是熔铸在民族脊梁里的精神钢骨,支撑着一代人在颠沛流离中守护文明的火种,让文化的血脉在苦难中得以延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毛泽东主席站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坡上,眺望中华民族解放的曙光时,这句词里激荡的是改天换地的豪情与自信,我的父亲,在恢复高考后的那个严冬,用冻裂的手指握着一支铅笔,在家乡土坯房的粗糙墙面上,一笔一划刻下了这句诗,那是他对未来的全部向往,三十年后,我站在同样的位置,墙上的铅笔痕或许已在岁月中淡去,但那句诗却早已化作无数个实验室里的不眠之夜,化作航天发射场上那坚毅而期待的目光,在新时代的壮丽画卷上,续写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流。
“羡子少年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在故宫文华殿的“千古风流人物”特展上,我驻足于苏轼手书的《赤壁赋》前,泛黄的宣纸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墨迹因年代久远而微微晕染,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东坡先生挥毫时的洒脱与超然,玻璃展柜前,几个中学生正轻声背诵着这些熟悉的句子,他们的眼神清澈明亮,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像极了春日里初绽的桃李,生机勃勃,文化的传承,不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诵读与书写中,如薪火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吗?
暮色四合,祖父的书房里,灯影昏黄,他正耐心地教小孙儿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的小手尚且稚嫩,握笔时微微颤抖,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窗外的月光悄然洒进来,温柔地照在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条幅上,与宣纸上的墨痕交相辉映,氤氲出一片温暖而庄重的光晕,那一刻,我忽然彻悟,这些看似刻板的高考必背名句,从来不是束缚思想的枷锁,而是刻在我们文明基因里的精神密码,当我们在青春年华与这些文字相遇,实则是在与千年前的先贤灵魂对话,在墨痕深处触摸那些指引人类前行的永恒星辰。
墨香袅袅,不绝如缕,我仿佛看见无数先贤从泛黄的书卷中缓缓走来,他们衣袂翩跹,目光如炬,将手中捧着的文字火种,郑重地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而此刻,书房外,少年们正伏案疾书,笔尖流淌的不仅仅是墨迹,更是文明长河的奔涌向前,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是那墨痕深处永不熄灭的璀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