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全国卷2017,高考真题全国卷2017英语答案
墨香中的文明回响
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在无数青年学子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这些名句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纸上山河:墨香中的文明回响
当笔尖轻触考卷的那一刻,墨香仿佛化作无形的桥梁,连通了千年时光,那些镌刻在泛黄纸页上的文字,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在考场的静谧中,我听见先贤的低语,看见文明的星火在字里行间跳跃,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幅壮阔的"纸上山河",等待着年轻的心灵去探索、去传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中的这句箴言,恰似黄河九曲百折不回的壮阔,它告诉我们,生命当如苍穹般刚健运行,纵使前路荆棘密布也要砥砺前行,想起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们,在昏暗的洞窟中手持油灯,用一生时光勾勒飞天的飘带,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却将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岩壁之上,正如大漠深处的胡杨,把根深深扎进贫瘠的土壤,却向上生长出最坚韧的生命姿态,这种精神,在当代"天眼"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者身上同样闪耀——他们二十二年扎根深山,用青春和智慧让中国天眼望穿宇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诗句总能在游子心中酿出最醇厚的乡愁,这份情感如同深埋地下的古莲子,历经千年岁月依然能开出清雅的莲花,近代学者陈寅恪晚年失明仍坚持著述,口述的《柳如是别传》中字字句句都浸润着对故国文化的眷恋,他心中的明月,永远照着江南水乡的青石板路,照着藏书楼的雕花木窗,也照着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记忆,当年轻学者用数字技术修复古籍,当海外游子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这份乡愁便化作文化传承的不竭动力。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的词句为我们揭示了一种超越表象的审美境界,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界的喧嚣评判,而在于内在精神的丰盈,故宫文物修复师单霁翔曾说:"文物会说话,它们的历史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他用十年时间让紫禁城重获新生,拒绝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坚持让文物"以最朴素的姿态说话",正如故宫里那株历经六百年风雨的银杏,不与百花争艳,却在秋日里用最纯粹的金黄震撼人心,这种"不争之争"的智慧,在当代科研工作者身上同样闪耀——他们甘坐冷板凳,在寂寞中追求真理,终成学界翘楚。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的箴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个人与家国的关系,当我们把目光从书斋小窗投向广阔天地,生命便获得了新的维度,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五十六年坚守大漠,她带领团队用数字技术让敦煌艺术走向世界,在她看来,每一幅壁画的修复都是文明的接力,每一次展览都是文化的远行,个人的生命之光,在与人类文明长河的交汇中才真正绽放出永恒的光芒,正如"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建设者,他们将技术带到异国他乡,也带去了文明互鉴的温暖。
考场上的我,握着笔如同握着一把开启时空之门的钥匙,那些穿越千年的名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鲜活的生命对话:从自强不息的刚健,到月是故乡明的眷恋;从花中第一流的超然,到照四方的胸怀,这些精神坐标共同构筑起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当铃声响起,我放下笔,仿佛看见纸上山河缓缓展开,那里有黄河的奔腾,有江南的烟雨,有敦煌的飞天,有紫禁城的银杏,还有无数无名英雄的身影,这片山河不在地图上,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不在试卷上,而在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里,年轻的心灵终将明白,真正的考试不是纸上的答题,而是如何让这些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如何在自强中坚守本色,在开放中保持本心,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这,或许就是"纸上山河"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