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彝文,高考彝文加试真题

教育 2小时前 1085

山坳里的星辰

当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前行时,阿依攥紧了准考证,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窗外是连绵的群山,云雾在山腰间流动、聚散,宛如奶奶织毯时飘散的羊毛,柔软而神秘,她的思绪飘回三年前那个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用粗糙却温暖的手,将这只世代相传的银镯戴在她手腕上,镯子被岁月磨得发亮,映着父亲认真的眼神:"阿依,这是彝家的规矩,戴上它,就要带着祖先的智慧走出去,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根。"

大巴车最终停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山坳里,这里是彝语文考试的考场,穿着节日盛装的彝族考生们三五成群,用母语交谈着,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阿依的书包里,彝语文课本微微凸起,那是她每晚就着摇曳的煤油灯,一字一句背诵的"兹莫格尼"——彝语中意为"至高无上的智慧",去年冬天,她跟着村中的毕摩在温暖的火塘边学习了三个月彝文,跳跃的火光映照着古老经文的象形符号,那些横竖撇捺间,仿佛蕴藏着整片夜空的星辰,神秘而璀璨。

考试铃声响起,阿依深吸一口气,平复着内心的激动,试卷上的彝文题目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那些熟悉的字符像山涧里欢快的溪水,在她笔下汩汩流淌,自然而然,她想起奶奶教她"克智"论辩时的机智,想起父亲用彝文郑重写下的家谱,更想起火把节上,老人们围着篝火吟诵《勒俄特依》时,那浑厚而充满力量的声音,笔尖划过纸面,带起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整个大凉山都在为她伴奏,风声、松涛声,都化作了鼓励的旋律。

监考老师是个戴着眼镜的汉族青年,他好奇地打量着这些用彝文作答的试卷,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阿依注意到他胸前的校徽,突然想起去年暑假参加的彝汉双语夏令营,在那里,她曾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来自北京的同学骄傲地介绍彝文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那些被时光雕刻的古老符号,在年轻一代的手掌间,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最后一道作文题要求以"传承"为题,阿依的脑海中浮现出第一次参加火把节的场景:当毕摩用彝文写下祈福的经文,火焰将文字映照得忽明忽暗,那一刻,她突然深刻地理解,这些字符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承载着多少彝家人的记忆、情感与信仰,就像此刻窗外,那些穿着传统查尔瓦的老人,他们虽然佝偻着脊背,却仿佛用整个身躯,扛着一个民族文明的重量,坚定而从容。

交卷时,阿依的目光被考场外那棵古老的核桃树吸引,树下整齐地摆着几盆彝文书法作品,那些遒劲有力的笔触里,不仅有山风的呼啸、火塘的温暖,似乎还隐隐回响着昔日马帮远去的蹄声,她想起爷爷常说的一句话,那句话像一颗种子,早已种在她心里:"彝文写在纸上,更要刻在心里,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返程的大巴车启动时,夕阳的余晖将连绵的群山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阿依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去年夏令营时,北京同学送给她的那片金黄的银杏叶,她在叶子的背面,用娟秀的彝文写下:"山的那边是海,字的背后是家。"车窗外,彝族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回家的田埂上,他们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当城市的霓虹逐渐取代了天边的星光,阿依知道,那些山坳里的文字,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符号,终将像星辰一样,跨越山海,在更广阔的夜空中闪耀,而她,愿意成为那个手持火种的人,将这份独特的文明之光,传递给更远的地方。

云南高考口语,云南高考口语成绩查询
« 上一篇 2小时前
高考658分,高考658分能上什么大学
下一篇 »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