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原题,2017语文高考真题

教育 3小时前 1092

一方砚台的千年回响

考卷在眼前徐徐摊开,如一片无声的战场,硝烟尚未弥漫,杀气已悄然弥漫,作文题赫然在目:一段古文,两枚印章,一方砚台,寥寥数语,却似千钧之重沉沉压在笔端,令人窒息,我的目光最终锁定在那方砚台图样上,墨池幽深如渊,仿佛能吞噬世间所有光亮,连同我此刻纷乱的思绪,那一刻,我竟恍惚听见时光深处传来沉闷的研磨声,古老而固执,在空旷的考场里激起一圈圈无形的涟漪,久久不息。

那方砚台,静卧于泛黄的纸页之上,宛如一截沉睡的时光被精心封装,它绝非凡品,石质细腻若初生婴儿的肌肤,温润如凝脂,其色深沉,恰似千年古潭,沉淀了无数日月精华,砚池边缘,几道天然纹理蜿蜒流淌,既似山间清溪婉转,又似峰峦叠嶂起伏,分明是时光之手以岁月为刻刀,精心雕琢的微型山水图卷,砚背之上,“守墨”二字古朴苍劲,笔画力透石背,如两株虬松扎根于磐石,历经风雨侵蚀而愈发挺拔苍劲,我凝视着它,指尖仿佛隔着时空触到了那冰凉石质的独特肌理,更触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不为人知的坚守与风骨。

这砚台的主人,该是怎样一个灵魂?我猜想,他或许曾于某个微雨沾湿的清晨,或是一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独坐书斋,窗外竹影摇曳,筛下斑驳的光影,案头清茶微温,氤氲着袅袅茶烟,他取来清水,缓缓注入砚池,墨锭轻触石面,开始研磨,那声音,初时细碎如春蚕食桑,继而沉缓如老牛负重,最终化作一片均匀的沙沙声,在静谧的书斋里悠然回荡,每一次研磨,都是一次与时光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停顿,都似在聆听墨汁与石质交融时的低语,他研出的,岂止是那点浓黑的墨?那是思想的溪流在奔涌,是情感的砂砾在沉淀,是将一生的风霜雨雪、荣辱悲欢,都细细研磨、最终沉淀于方寸之间的生命史诗。

“守墨”,守的何止是砚中那点转瞬即逝的浓黑?守的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一份在喧嚣尘世中沉潜如渊的定力,这方砚台,曾见证过多少个青灯古佛、灯火阑珊的夜晚?曾承载过多少次奋笔疾书、龙飞凤舞的激情?又曾收纳过多少次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沉思?它不言不语,却以最沉默的方式,将主人的喜怒哀乐、理想抱负,都深深镌刻在每一道纹理之中,成为其生命的年轮,它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沉默老者,看尽世态炎凉,悲欢离合,却依然坚守着内心的那方寸净土,不为外物所动,不为浮华所惑,那份静默,本身就是一种震耳欲聋的力量。

我的思绪不禁飘向历史长河,那些如砚台般质朴而厚重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显赫一时的功业,没有震耳欲聋的声名,却以默默的坚守,在时光的砚台上,研磨出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穿透千年光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司马迁身受宫刑之辱,却忍辱负重,耗尽毕生心血,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守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宏愿;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染墨色,终成“书圣”,他守的是对书法艺术“尽善尽美”的极致追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归隐田园,他守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与人格独立,他们的人生,或许如砚台般朴素无华,甚至带着岁月的磨损,却因那份“守墨”的执着与纯粹,而散发出恒久的墨香,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灵。

反观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诱惑如过江之鲫,欲望如潮水般汹涌拍打着理智的堤岸,多少人追逐着瞬息万变的潮流,在名利的漩涡中迷失方向,早已忘却了沉潜与坚守的可贵,我们习惯了浅尝辄止,习惯了蜻蜓点水,习惯了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浮光掠影,却失去了深入挖掘、细细打磨的耐心与定力,那方砚台所代表的“守墨”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极度稀缺的品质吗?一种能够静下心来,摒弃浮躁,专注于某件事,倾注心血,久久为功的工匠精神与人生智慧。

考场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在悄悄啃食桑叶,又像时光在缓缓流淌,我仿佛看见,那方砚台在我眼前缓缓旋转,每一道纹理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坚守的故事,我忽然明白,作文题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写作技巧的考验,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叩问与灵魂洗礼,在人生的漫长考场上,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方属于自己的“砚台”,我们该如何去“守”住自己心中的那点“墨”?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还是坚守本心,砥砺前行?是追求转瞬即逝的浮华,还是沉淀厚重扎实的自我?

我提起笔,蘸满墨汁,那墨汁中,仿佛流转着司马迁的愤懑与坚韧,王羲之的专注与洒脱,陶渊明的淡泊与超然,它在我笔尖流淌千年,终于化为一句句饱含思索的文字,这纸上山河,不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是我心中山河的投射,是我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而那方砚台,便是我精神的坐标,是我在喧嚣尘世中的定海神针,指引我在浮躁中沉潜,在诱惑前坚守,努力研磨出属于自己生命的、独一无二的浓墨重彩。

高考雷人励志标语,高考雷人励志口号
« 上一篇 3小时前
北京2017高考语文答案,北京2017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