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福建高考作文,2015福建高考作文范文欣赏
论生命在破碎与圆满间的永恒舞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如火的阳光下曾断言:"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运。"这句箴言如同一面棱镜,将生命的本质折射为复杂而斑斓的光谱,当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以"路"为引,实则叩问着每个行走在这世间的心灵: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残缺"与"完整"?那个因失去残片而不断滚动追寻、却在找回残片后静止不动的圆,恰如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我们是该拥抱残缺中流动的动态美,还是追求完整中凝固的静态美?
残缺,往往孕育着更为深刻的美学价值与生命启示,当我们在卢浮宫凝视那尊断臂的维纳斯时,与其说我们在欣赏一尊雕塑,不如说我们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缺失的双臂不是缺陷,而是留给世间的想象空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以无胜有,以空纳万境,庄子"吾丧我"的哲学境界,恰是在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中臻于化境——当自我消融,方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动的世界永远处于未完成时,而正是这种流动性构成了生命最动人的韵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那些剥落的色彩下藏着比完整时更丰富的历史层次,如同被岁月亲吻过的面容,皱纹里藏着比光滑肌肤更深邃的故事,残缺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对完整的追求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圆的象征意义在人类文化中无处不在:太阳代表圆满,月亮象征团圆,就连最朴素的石磨也要做成圆形才能转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仅是对物理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完整性的哲学诠释,达芬奇终其一生追求完美的比例,《维特鲁威人》的每一根线条都体现着对和谐的极致追求,这种对完整的渴望推动着科学探索的边界——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我们总是在寻找那个能解释世界的"终极公式",就像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人类对完整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真理的执着,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寻。
生命的智慧或许在于在残缺与完整之间保持动态平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正是这种平衡的绝妙体现——他既不逃避现实的残缺,也不执着于虚幻的完整,而是在残缺的现实与完整的精神之间找到了支点,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先生,用五十八年的光阴守护着残破的洞窟,她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写道:"敦煌的美,是残缺的美,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这种态度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就像中国的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残缺与完整本就是生命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回到那个寓言中的圆,它的悲剧不在于残缺本身,而在于对残缺的执着和对完整的迷信,当它找回残片的那一刻,它以为获得了圆满,却失去了滚动的自由,真正的圆满不是静止的完美状态,而是如苏轼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永恒流动,就像河流,正是因为不断向前才不会腐臭;就像生命,正是因为不断更新才不会僵化,当我们学会在残缺中发现可能,在完整中保持警醒,生命才能如流水般既有方向又不拘形态,中国园林艺术中的"曲径通幽"深谙此道——真正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而是蜿蜒曲折中藏着无限风景,每一步都是新的发现,每一转都是新的境界。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寻找残片的圆,重要的不是最终能否找到所谓的"完整",而是在追寻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旅程,正如尼采所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不是一场需要达到终点的竞赛,而是一场需要全心投入的舞蹈,让我们带着残缺前行,在未完成中寻找永恒,在变动中把握生命的真谛——这或许就是那条通往内心深处的道路,它通向的不是完美的终点,而是不断生长的可能,是如梵高笔下的星空般,在旋转与动荡中绽放的永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