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卷3,2017语文高考卷一

教育 19小时前 1180

《墨痕深处的温度》

暮色如墨,悄然浸染图书馆的窗棂时,我总能望见那位白发如雪的老者,他总坐在靠窗的旧木桌前,桌沿被岁月摩挲得温润如玉,鼻梁上架着一条腿用胶布缠了又缠的老花镜,指节分明的手握着镇纸,稳稳压住稿纸泛黄的边角,钢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墨痕深处仿佛藏着千年的温度,也藏着我对"传统文化"最初那份既敬畏又困惑的复杂情愫。

直到那个暴雨倾盆的午后,我抱着新借的《人间词话》在图书馆屋檐下躲雨,恰与他邻座,雨珠如断线的珍珠敲打着青石板,他忽然搁下笔,指着窗外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青砖墙:"你看这砖缝里的青苔,像不像王维诗里的空山新雨?"我顺着他枯瘦的手指望去,雨水顺着瓦当滴落,在青砖上晕开深浅不一的水痕,竟真有几分水墨画的氤氲意境,他浑浊的眼睛里骤然泛起光,像孩童发现宝藏般兴奋:"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标本,是活在市井烟火里的呼吸,是融入日常的血脉。"

那天下午,他给我讲了许多被时光浸透的故事,说他年轻时在乡村私塾教书,用粉笔在斑驳的黑板上手绘《清明上河图》,孩子们趴在课桌上数桥上的行人,数着数着便趴着睡着了;说他退休后每天清晨去公园,听须发皆白的老者用方言吟唱古诗,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韵律,比任何配乐朗诵都更直抵人心。"文化是什么?"他忽然转头问我,声音轻得像落花,"是你我心中共通的情感密码,是刻在骨子里的集体记忆。"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皮质笔记本,里面夹着一片脉络分明的银杏叶,叶脉上用蝇头小楷写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名叫陈墨的老人,曾是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组的灵魂人物,五十年间,他指尖的温度修复过无数残破的典籍,最让他心痛的是一本被蠹虫蛀得千疮百孔的《红楼梦》,残页上的字迹像被泪水浸过,他说自己常常在深夜的修复室里,对着那些破碎的书页发呆,仿佛能听见曹雪芹在字里行间叹息。"每一道墨痕都是文明的脐带,"他抚摸着书页上透明的补纸,像触碰婴儿的肌肤,"就像我们修补记忆,也是在延续民族的体温。"

去年冬天,陈墨老人安详地走了,我在图书馆的特藏室里,发现了他捐赠的整套修复工具:大小不一的狼毫笔、泛着青花的宣纸、沉香木镇纸,静静地躺在红木盒子里,像沉睡的匠人,管理员递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老人最后的字迹,墨迹已有些晕染:"愿你在墨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度,让古老的文字在你手中活过来。"

如今每当我提笔写字,总会想起老人临摹《兰亭集序》的样子,钢笔尖在纸上划过,墨晕开来的瞬间,仿佛能看见曲水流觞的雅致,听见王羲之醉后的吟哦,嗅到兰亭边草木的芬芳,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基因,是当我们凝视墨痕时,能与千年前的灵魂隔空相拥的奇妙缘分。

窗外的玉兰又开了,洁白的花瓣落在摊开的《诗经》上,像极了《蒹葭》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意境,我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让墨痕里的温度,永远温暖着每一个在时光中寻求答案的心灵,就像陈墨老人留下的那片银杏叶,纵然干枯,叶脉里依然流淌着生命的绿意。

2017高考理综乙卷,2017高考题理综
« 上一篇 19小时前
福建省高考出分,福建省高考出分时间
下一篇 » 19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