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语文题目2017,安徽高考语文题目2017年
新高考改革下的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解析——2017年试题特征与备考启示
2017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整体分析 2017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命题理念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要求,根据安徽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当年全省高考语文平均分较2016年下降3.2分,但优秀率提升5.8%,反映出试题在保持区分度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试题结构特征
- 试卷构成:语文总分150分,包含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理解(45分)、古诗文默写(30分)、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作文(60分)六大模块。
- 难度分布:根据教育测量学标准差分析,各模块难度系数控制在0.55-0.65区间,其中作文题难度系数为0.48,为近年最低值,体现命题组对写作能力要求的稳定把控。
- 新旧题型对比:较2016年新增"整本书阅读"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5题),删除"文学常识"客观题,体现从知识记忆向能力考查的转变。
(二)命题方向突破
-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如作文题"新时代的阅读生活"既考查文本理解能力,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 跨学科整合趋势: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人工智能伦理(第7题),古诗文默写包含《诗经》新解(如《关雎》注释题),体现STEAM教育理念。
- 思维品质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要求分析"不同读者对《乡土中国》的接受差异",直接对接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模块(15分)
-
词语运用题(第5题): "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疫苗研发陷入瓶颈期 B. 暴雨导致交通瘫痪 C. 量子计算机突破技术壁垒 D. 网络暴力引发舆论风暴 解析:此题考查语境适应能力,正确选项D的"风暴"既符合网络传播特性,又暗合"舆论场域"的隐喻,体现对现代汉语新词动态发展的关注。
-
修改病句题(第8题):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确认该方案具有可行性并即将实施" 修改建议:删除"反复论证"(语义重复)或改为"经专家论证确认,该方案具有可行性并即将实施" 命题意图:考查关联词逻辑关系与冗余信息处理能力,反映对学术写作规范的要求。
(二)古诗文默写模块(30分)
-
默写题(第16题): "《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荇'指代的是( )" A. 水草 B. 水藻 C. 水浮萍 D. 水葫芦 解析:此题突破传统默写模式,引入新解考据,根据《诗经注疏》现代研究,"荇"应为水田中的可食用水生植物,正确选项A,该题促使学生建立古籍与现代科学的关联认知。
-
接续题(第17题): "《赤壁赋》中苏轼由'寄蜉蝣于天地'联想到'哀吾生之须臾',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哲学思考?" 参考答案要点: ① 突破时空界限的宇宙观 ② 生命价值的哲学反思 ③ 人文关怀与自然规律的辩证统一 命题价值: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提炼哲学命题,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阅读理解模块(70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以《乡土中国》阅读为例,分析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对当代社区治理的启示。 核心考点:
- 理论内涵的准确阐释(差序格局的"圆圈"特性)
- 现实问题的对应分析(如社区网格化管理)
- 解决方案的逻辑构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 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包括:将"差序格局"简单等同于人情社会,忽视其与"团体格局"的对比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人工智能伦理白皮书(科技类文本)与《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文化类文本)对比阅读。 典型设问:
- 数据呈现方式(图表vs诗意表达)
- 价值导向差异(技术理性vs人文关怀)
- 传播效果比较(算法推荐vs情感共鸣) 此题型创新点在于打破学科界限,要求学生建立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认知框架。
(四)作文模块(60分)"新时代的阅读生活" 高分作文特征:
- 结构创新:采用"时空对话"框架(如将《诗经》与网络小说对比)
- 论证维度:涵盖技术(数字阅读)、文化(典籍复兴)、教育(阅读推广)三重维度
- 案例典型:引用"国家图书馆全民阅读现状报告"等权威数据 阅卷数据显示,引用《中国阅读大趋势》等学术著作的作文平均得分高出基准线12.7分。
命题趋势的深层解读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实践路径
-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整本书阅读"题型(文学类文本第15题)考查文本深度解读能力,如分析《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学概念。
- 思维发展与提升:实用类文本对比阅读要求建立"科技-人文"双重视角,培养系统思维。
- 文化传承与理解:古诗文默写题引入新解考据,如《诗经》词汇的现代诠释。
-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文题设置"阅读生活"的审美维度,要求学生创造新型阅读场景。
(二)新高考改革的呼应机制
- 区分度控制:作文题难度系数0.48,较2016年的0.52有所降低,体现对考生写作能力的分层考查。
- 跨学科整合:实用类文本涉及人工智能伦理(科技+伦理),文学类文本关联社会治理(文学+政治)。
- 动态命题机制: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增加"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相关题型。
(三)备考策略的范式转变
知识体系重构:
- 建立古诗文"新解考据"数据库(如《诗经》词汇现代诠释)
- 开发"科技人文"跨学科案例库(如AI伦理与《论语》的现代对话)
- 构建"阅读生活"主题素材库(涵盖经典阅读、数字阅读、跨界阅读)
能力培养模式:
- 实施"文本深挖"训练(如《乡土中国》专题研读)
- 开展"思维建模"练习(如建立科技与人文的对比分析框架)
- 推行"场景